徐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指示中,“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是其中之一。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着力从新的传播角度、大的传播格局、多的传播形式、强的传播队伍等多个维度提升,整体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切实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着力展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更新的传播角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应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对外传播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述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此,应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真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正义、礼仪和诚信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解读,引导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大力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如通过加强对琴棋书画、诗词歌曲赋、戏剧、舞蹈、工艺美术等的展示、展演,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丰富全球的艺术景观。传承推广中国传统礼仪习俗,如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回归舞龙舞狮、吃汤圆饺子等节日习俗,讲好传统节日、习俗背后深厚的人文历史故事,让世界直观感受、体验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活化中国传统技艺,通过对刺绣、木工等技艺及服装、古建筑等技艺产品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独特的文化智慧和审美内涵。
着力建好新变化下的传播链路,构建更大的宣传格局。传统的宣传手段往往局限于电视、报纸和广播等单一媒体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传播领域呈现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在海外官方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网络购物平台及民间自媒体等建立多元传播渠道,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传播矩阵,实现与各国民众的直观、直接互动,使众多海外民众了解中国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思想意识,形成立体发声的对外文化传播网络。另一方面,在探索新兴媒体建设新的传播链路的过程中,还应开拓创新,优化线下传播方式和手段,在尊重国际社会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内涵和领域。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人文交流国际品牌,举办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演出、大型体育赛事、孔子学堂、美食节、大型国际书展、电影节等,以更直接的形式助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着力用好生动活泼的叙事方式,探索更多的传播形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好吃客》18期节目在美、加、英、德、法、澳等50余个国家完成首轮播映,收视率在其平台美食类节目中排名第一,受到欧美主流市场的欢迎和喜欢;游戏《永劫无间》全球发行第90天,销量即突破600万份,不仅让世界玩家看到了中华武侠文化的唯美浪漫,还让国产游戏在世界游戏圈中拥有了全新地位,成功通过游戏本身内容带动中华文化“出海”;此外,武术、榫卯、陶瓷、皮影戏……许多以非遗为题材的短视频,通过现代化的手法和叙事方式,在海外社交媒体网站,经常达到千万级的播放量、百万级的点赞数。随着影视、歌曲、综艺、游戏等元素的不断加入,中国形象、中华文化的传播更具故事性和互动性,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塑造形象、推广理念。我们应在建设好传播链路的基础上,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精心制作、选育一批以中华文化、中国风光、中国发展为主题的动漫、游戏、纪录片、3D影视、高清网络直播等产品,通过“科技+文化”的融合模式,为传播注入新鲜血液,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着力发掘好博学多才的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更强的传播队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稳步推进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好奇心也更加强烈。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我们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技能全、知识广的传播队伍。应加强面对国际传播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在高校传播专业科技应用技能教育、定向语种教育及中华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媒体人才队伍技能提升,着重提升文创人才国际媒体运营与国际合作策划能力,打造一支有国际视野、有文化底蕴、有职业技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魅力,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可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传播,进一步激发民间艺术团体、非遗传承人、留学生、海外投资企业、海外自媒体博主等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潜力。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