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倩
11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商品市场峰会上,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单发布。长沙雨花区湖南高桥大市场、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分别位列第三、第十位;在功勋市场榜单上,两大市场同样跻身前10位。
长沙首次有两个大市场跻身全国十强,是长沙商贸流通转型升级的有力见证。“高桥、红星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商户、商户与客户的关系。”11月30日,雨花区主要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府与市场:
从管形象到争政策,两手抓
“湖南市场看长沙,长沙市场看雨花”。
看体量:长沙现有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市场(有统一经营管理主体)共86家,其中雨花区有28家,占长沙市三分之一。
看交易:高桥大市场去年交易额1660亿元,居全国市场第二。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水果日均交易量1.5万吨,占长沙市交易量95%;蔬菜日均交易量5000吨,占全市交易量半壁江山。
高桥和红星,长沙市场两艘“航母”,来之不易。
雨花区启动市场提质改造,“外塑形象”。高桥原地改造,累计投入超50亿元,完成酒水食品城、文体用品城、酒店用品城等8个市场提质升级;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外迁,转型为占地2000亩的红星全球农批中心。
如今,看得见的,是风格统一的外立面、清晰的市场标识与指引;看不见的,是一套套数字化管理平台,电商管理平台让货物随着大数据转移,物流管理平台调度货车有序进出,数字信息平台让交易可视化、信息及时化。
两大市场脱胎换骨改造后,雨花区把控航向——走“买卖全球”国际化道路。高桥市场争取到“全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个体工商户可自己结汇,通关环节按大类报告,享受增值税免征不退;依托“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和“中非经贸博览会”叠加优势,2020年9月纳入湖南自贸区范围,成为全国首个承载中非经贸战略任务的区块。
红星全球农批中心则迅速抢抓机遇,积极申报自贸区协同联动区,并在市场设立东盟水果、中非海鲜交易专区。
“从始至终,雨花区对于两大市场定位和规划非常清晰,就是千方百计争取更多外向型试点平台落户,打通出海渠道,提升外贸质效。”雨花区副区长易静介绍,成立区级层面指挥部,全程参与和指导市场发展,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
市场与商户:
“包租婆”变身平台服务商
伴随着市场硬件设施升级,两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招大引强、业态转型。
红星全球农批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新市场还没有建设完成时,就有商户“找关系”“打招呼”要铺面,但市场管理方严格把控招商原则,“能留下来的基本都是有实力、有能力再次跟随市场‘二次创业’的商户。”
市场与商户的关系,不再是“包租婆”和“租户”的关系。
“以前市场角色是出租与收租,现在是向平台型市场转型,为商户赋能。”湖南高桥大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招商部总监尹飞说。
跟商户共进退,高桥注重为商户打造品牌,启动“百家商贸流通品牌”建设工程,推动商户品牌化升级。
市场和商户甚至做起了“合伙人”,强强联手,加快孵化品牌。如高桥和商户景建华以“合伙人”身份,联手把咖啡品牌“小咖主”推向了全国。
“以前是商户自己单打独斗,现在是市场成立供应链公司,组织专业人士来帮助企业干。比如,在上游,对商品产地做相关的品牌孵化、标准制定、分拣加工等服务;在下游,延伸到分销商和终端门店,提供产品销售、物流配送等服务。”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总经理助理张晓玲介绍。
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还成立红星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为商户提供超过5000万元融资。
商户与客商:
资源整合绑定成上下游
两大市场见证了一批批商户从销售者成长为资源整合者。
陈星羽,2015年到红星农副产品市场做水果生意。“那时是小摊位零售为主,顾客打价格‘拉锯战’。”如今,陈星羽是红星大市场“明星”商户,拥有18个门店和14个用于交易的板车车位。
谈起这几年的变化,陈星羽说,门店货品40%为进口水果,客商遍及大江南北,仅湖北、广东客商就占了九成。
商户陈自武有自己的生意经:“自己掌控供应端,货源稳定且价格更有竞争力。”他自己走向“上游”,在四川、云南等地流转6000多亩土地,种植猕猴桃、瓜类和蓝莓。
陈自武还打起消费端主意,“随着长沙新消费火热,水果在酒吧、果饮市场端销售量逐步提升。我们可根据消费变化开拓新的市场。”
不少商户甚至与素未谋面的外籍友人绑定成上下游环节。
景建华做了20多年咖啡生意,依托高桥大市场中非经贸博览会和湖南自贸区两大平台,直接对接非洲咖啡种植合作社,实现面对面沟通、选品、下单。
“20多个非洲国家的咖啡豆被我们打造成几十款饮品,目前有近50家连锁店,完成了1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景建华说,高桥还给商户颁发咖啡烘焙加工小作坊证,从业者能设立咖啡豆烘焙工厂,既满足本地咖啡馆需求,也销往其他城市。
这几年,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部农博会等展会,带来了“以展促业、以会兴市”新模式。如今,依托展会开辟的线上博览会和各类直播平台,两大市场的货物跃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