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握新部署新内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核心提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举措、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推动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李晓军

  党的二十大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强调,要“着力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抓实长株潭一体化这个龙头,完善‘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区域共兴、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的条件,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推动形成各地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刻把握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

  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具体国情,从全局和发展规律的高度确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优化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有效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大举措。根据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把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三大指标,应着力围绕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就业创业等民生重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不同区域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水平,聚焦民生短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形成统筹协调、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事关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深入理解区域协调发展新内涵

  在贯彻落实党的中心任务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及资源禀赋各异。这不仅带来了地域产业、协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问题,还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式。这些都需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加以解决。为此,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应着眼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统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稳步推进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发展。

  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实施层面,关键是要解决好三个重点:重点地区——农村,重点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重点人群——低收入群体,而核心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在体制机制完善方面,着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等;在政策措施完善方面,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政策兜底救助体系等。通过这些举措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区域间的协同与合作,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经济均衡增长,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决策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促进我国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可以充分挖掘我国内需潜力,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确保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形成内外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局面。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做好有机衔接,赢得发展先机。

  深层推动区域协调新举措

  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前提。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基于我国国土空间特点,规范区域有序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方面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把主体功能区战略细化落实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层面,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另一方面要在各主体功能区塑造要素自由流动、主体功能规范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开发建设和国土空间保护。如欠发达地区重在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增强内生发展能力;革命老区振兴重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生态退化地区重在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重在实现结构性转型和创新型发展,等等。

  以打造新增长极为新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推动河北、天津新的增长极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如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重点将沿江各省市建设成为我国绿色发展主战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提高本区域配置全球资源要素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如湖南,重点实施长株潭一体化。依据2022年数据,长株潭有近2.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近1700万人口规模、2万亿GDP的经济总量,足以成为引领湖南乃至中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以培育区域中心城市群为主要形态。推动中心城市群更好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调联动发展是区域发展主要形态。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我国城镇人口总数达到9.2亿,其中仅17个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人口总数就达到2.63亿,接近全国城镇人口的30%。因此,必须根据产业、人口等要素空间集聚态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既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又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培育中小城市,有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要素保障。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需增强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产业、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的相互关联和耦合,实现优势互补。消除区域行政壁垒,打破单一的行政区划模式,消除限制市场要素流动性的软阻隔(如制度、习俗、壁垒等),让各种市场主体顺利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循环流转。

  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短板是优质要素无法充分流动、共享,难以实现产业现代化转型与重构。数字经济强大的黏合力,可以促进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服务和信息得以跨空间交换,能赋予各地区产业更新和跨阶段发展的新动能。如在相对落后地区,通过数字技术可以较好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协同与快速提升。如在相对发达区域,可以实现城市数字管理、制造业高端化和制造业服务化。如对于老工业基地,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系统综合改造,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在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方面,将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聚焦于数字经济领域,则有助于加速后发地区现代化,助力全国区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作者系浏阳市委党校副校长,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沙市社科联分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