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并要求“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将“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并提出“加快发展精细农业”“实施千亿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工程”。
近年来,我省在乡村振兴中坚持以产业振兴为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当前,我省农业特色产业依然存在品牌影响力不够、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销售形式单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产业优势”难以快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高校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前沿“智识高地”,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特色和优势,密切校地合作,赋能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教育培训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不少地方高校系由师范学校发展而来,应充分发挥其师范教育的传统优势,通过“校校结对”“师师结对”“师生结对”等方式结对帮扶薄弱中小学及职业中专,助力提升乡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让教育更好成为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基础。同时,地方高校应利用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专业人才集中等优势,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集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为一体的系统化“一站式”智力支撑。聚焦“互联网+”这一“增量”,让从事农业特色产业种养、加工、营销全产业链人员增强网络营销创业意识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通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精准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助推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地方高校首先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化农业产业领域基础研究。针对制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产品生产、加工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实施科技项目攻关,“实打实”帮助解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其次,挖掘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引导和协助农民选准优势产业,从打造“一县一品”向“一县多品”“一镇一品”发展。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形成“农业+文旅+康养+数字”等乡村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农业观,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再者,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应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促进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深度融合。
以人才输出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凝心聚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地方高校应整合各类人才,为破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提供支持,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乡村人才培养的“孵化器”。首先,应以培养乡村振兴综合型人才为重点,地方高校应完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既要加强农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也要建设一流的农林专业,推动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式创新。其次,以构筑发挥人才作用的平台为重点,组织政法类、经管类、食化类、艺术类、农林类等院系成立产业发展平台,以科技赋能、政策咨询、品牌推广、数字化销售等方式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还需牢固树立“校地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组织师生下沉乡村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倾斜。通过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兼挂职、驻点帮扶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中青年教师投身乡村建设,同时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技特岗计划等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