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垣县十八洞村党支部原书记石顺莲——
苗寨的春天到了

    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村民在采摘猕猴桃。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十八洞村从深度贫困苗乡蝶变成了小康示范村寨,村民过上了幸福日子。龙爱清 摄

  编者按

  今年,是“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提出10周年。

  湖南牢记嘱托,踔厉奋发。10年精准扶贫的攻坚,就是一部决胜全面小康的雄浑史诗;10年实干笃行的奋斗,就是一股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10年和美乡村的建设,就是一个个砥砺奋进的精彩故事。

  从今天起,湖南日报全媒体推出“老支书眼里的新变化”栏目,以脱贫村老支书的视角,讲述乡村新故事、新变化、新气象,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 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颐佳

  通讯员 黄馨怡 刘润田

  【村庄介绍】

  十八洞村地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为纯苗族居住区,辖梨子、竹子、当戎、飞虫4个自然寨,共239户946人。全村总面积1.4万余亩,其中耕地面积817亩,人均耕地面积0.83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调研,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该村从脱贫攻坚迈入乡村振兴。

  10年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增长到2022年的380万元。

  【蜕变故事】

  “逮饭了没”“带娃娃广场耍去”……10月22日,跟随着老支书石顺莲走进十八洞村,乡亲们热情地跟她话家常。石顺莲从1997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14年卸任,对十八洞村的家家户户、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总书记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我们偏远苗寨,苗寨的春天到了……”石顺莲激动地说,“这10年,全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村民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正在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从山高沟深路难走,到修路通网盖新房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脉腹地,属于高山溶洞地貌,平均海拔700米。山高沟深路难行曾是村民最大的苦恼。

  “以前通往村里的是一条3.5米宽的泥巴路,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村民修补房子,沙石材料都靠驴拖运。你看如今这宽敞的柏油马路,为我们打开了山门。”石顺莲说。

  大路修通后,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通路、通网、改厕,硬化、美化、亮化等项目在村里陆续铺开。

  步入村中,平整的石板路连通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小院花圃、精致围栏、分类垃圾桶……无不体现出新农村的靓丽和精致。

  走进飞虫寨深处,远远就听见机器轰鸣。村民龙正钢家的3层新楼房正进入收尾阶段。深红色的仿古墙面,飞檐翘角,车库、门面、院子正加紧完善。

  龙正钢家旁边的工地更是热火朝天。石顺莲走到正在铺砖的工地中间说,这里原来是个“天坑”,村民都绕道走。如今正在建设文化广场和日间照料中心。下个月落成后,村民可在这里唱山歌、打苗鼓,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来到梨子寨,“全国人民的石大姐”石拔三正坐在屋外休息,精神抖擞的她笑容灿烂。“当年,总书记来的时候,她家里阴暗潮湿,都是凹凸不平的泥巴地、黝黑的木板壁,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电灯。”石顺莲说,如今,石拔三家中宽敞整洁,彩电、冰箱等各类家电一应俱全。

  拓宽村道、消灭危房、修建院落,村里的新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用上放心电,有干净整洁的厕所。无线网络覆盖全村,电商服务站方便商品和农产品流通,村小学建成现代化网络联校教室……提起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石顺莲一脸的灿烂。

  从没有产业口袋空,到产业兴旺腰包鼓

  走进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清新艾草香扑面而来。绣娘们正在制作艾叶+苗药的龙凤安睡枕,五彩斑斓的苗服、围巾、团扇,银质首饰等,令游客爱不释手。

  苗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家女儿从小就会穿针引线。为发扬这一“特长”,2014年,十八洞村成立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石顺莲担任理事长。在她的精心指导下,95%以上的妇女都参加了苗绣专业培训。

  为开拓市场、树立品牌,石顺莲一次次走出大山,与企业、高校积极对接。随着一笔笔订单涌入,绣娘们的腰包鼓了,不用再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逐步解决。

  “过去,我们的苗绣只是穿着好看,没想到还能增收致富。”石顺莲回忆,2017年2月,全村1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整体脱贫时,苗绣产业收入占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2018年,十八洞苗绣合作社与中车株机“牵手”,年订单约20万元,十八洞苗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2022年,十八洞村苗绣企业实现产值45万元,“指尖技艺”化身“指尖经济”。

  绣娘吴满金是苗绣合作社的骨干之一,每月有4000余元的稳定收入。丈夫龙先兰,是村里养蜂带头人,带领村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夫妻用勤劳的双手共同酿造甜蜜生活。

  走进十八洞村,游人如织。作为国家5A级景区、新时代红色地标,参观、研学的游客络绎不绝。特色民宿订单爆满,蜡染体验馆门庭若市,田园综合体、古法酿酒体验中心即将开门迎客……2022年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200余万元。

  石顺莲说,10年前,十八洞村几乎是零产业。如今,已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农家乐业主、农民讲解员、网络主播等新职业涌现,398人在“家门口”就业。

  从有女莫嫁梨子寨,到红色地标样板村

  新落成的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主题陈列馆已成为游人热门打卡点,墙上的几句顺口溜让人感受到十八洞曾经的贫困。“有女莫嫁梨子寨,每天红薯苞谷粑。”“山高沟深路难走,九山半水半分田。”

  石顺莲回忆,2013年,全村946人中一半以上都是贫困户,35岁以上的单身男青年就有40个,人心散,村子空。

  2014年,十八洞村换届选举,一批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组成新的村支两委,与扶贫工作队共同深入农户,扎实调研、宣讲政策、破解难题。

  村委会开设道德讲坛,制定村规民约,带领村民走出去学技术、学经验。在党建引领下发扬民主管理,树立文明新风。渐渐地,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家,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往日清冷的山村逐渐热闹起来。

  大学生施康返乡创业,帮村民直播带货,一场直播可卖上千元农产品。他高兴地说:“以所学的知识和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我觉得十分有劲。”

  “要说变化,这十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心的变化,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致富’,内生动力被激活。”石顺莲说,无论是修桥、铺路、建设田园综合体等旅游项目,村民都主动参与,积极建言献策。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工商联主席杨永珍带着19名企业家,特地前来学习十八洞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她深切感受到,村民人人脸上都闪烁着主人翁的自信表情,饱满的奋斗热情溢于言表。

  傍晚时分,村民正在小广场排练节目。领舞大姐告诉记者,11月3日“吉客节”就要到了,大伙要载歌载舞歌颂美好的生活。“吉客”,苗语即“感恩”的意思。

  【村民感言】

  石拔三大姐:

  现在我们村里的道路、基础设施、房屋都大变样,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啊!

  绣娘吴满金:

  我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觉得特别幸福。

  驻村第一书记龙科:

  十八洞村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通过开展“互助五兴”、党建引领,村民的内生动力更足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实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跨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