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探索文化育人导向下的思政教学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强,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实效。
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结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其融入思政教学,既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可推动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一是将具有代表性与现实意义的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如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价值观融入思政教学,使其成为指引学生的灯塔;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融入思政教学,启迪学生心灵。二是创新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达到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效果。如利用直观的图片、生动的文字、有趣的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性,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促进红色文化育人与思政育人的协同发展
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社会基础。将其融入思政教学,应顺应新时代、面向新青年、把握新潮流,将红色文化内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立立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多元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一方面以主题文艺汇演、书法展览、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创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订阅号、报纸等媒体,开展五四青年节、国庆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线上主题活动。应重视实践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传播力、影响力。
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提高学生公民素质
思政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公共事务,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善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触可感的丰富案例、鲜活故事,才能把抽象的思政课讲新讲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思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提升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加大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举办力度。为学生提供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者活动,以接地气的实践教学支撑思政课理论教学。在丰富知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公民素质。
创设多元化教学环境,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思维
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思政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开放与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如可通过讲座、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竞赛和项目,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并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环境,以动手实验和校园路演的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中南大学助理研究员)
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2E01,项目名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国工匠精神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转化》(项目编号2023jy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