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湘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洞庭生态艺术书写与美学坐标

  张逸云

  八百里洞庭,以波光浩渺的自然风景和悠远缥缈的历史陈迹,构建特色分明的生态文化体系。众多写作者,藉以文字形式,表达洞庭湖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对生态的理解,儒家遵循“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家贯彻“道法自然”。人们崇尚自然、敬畏天地,推崇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存的公序良俗、人与自然的顺应、亲和关系。周立波《山乡巨变》,实现了湖区生态文学书写的革命式突破,对乡村自然环境及人伦情怀进行高度还原,构建鲜活的乡村世界。小说以洞庭湖区清溪乡为背景,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性等各种关系集结起来,将土地革命的历史进程与个人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艺术展现合作化运动新农村社会面貌,深刻剖析洞庭湖区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

  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表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呈现鲜明的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意识,成为洞庭生态文学书写者的责任和担当。韩少功《山南水北》,记录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人和自然的关系蕴含着人与人完美相处方式,诠释洞庭湖区人对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把认识自我,推广为认识洞庭湖,认识更为广阔的天地。作品依旧体现他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寻根文学”特质,刷新了洞庭“求索”文学艺术标高,在地域文化历史纵深挖掘和时代价值引领上,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洞庭湖生态文学叙事文本,长篇历史小说《柳毅传奇》(2019年12月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为不可或缺的样式,作品另辟蹊径,架空历史,注重洞庭湖生态背景的艺术把握,借助洞庭龙宫特定场景,塑造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崇尚仁义、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大胆突破神话传说的局限与羁绊,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征,通过柳毅的人生起起落落,在爱恨情仇、血泪奔涌、灵肉震撼的生命体验中,厚植“柳毅精神”的文化内涵,绘制出洞庭大湖地域文化艺术图腾。

  新时代洞庭生态书写,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度,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生态文明思想理念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成就。洞庭湖作为气象万千的文化具象,历经岁月洗礼与沉淀,已经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故乡的理解或定义,已然为诸多写作者的精神原乡和坐标。潘刚强被称为“一个喜欢与大自然对话的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探索发现,成就了散文代表作品《与洞庭书》。张灵均散文集《我在洞庭等一片帆》,把洞庭湖标注为生命价值符号。传述“我的生命,就是一滴水的生命;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湖,才能创造奇迹”的真谛。孟大鸣作为洞庭湖畔大厂文化书写者的代表,以“我”的目光和内心,领悟洞庭湖域大工业文化的特性及人的个性特色。冯六一散文集《水里的光》,给人深刻的启示:洞庭湖畔东井岭的水是最具灵性的,水的通体透明,水里面积聚着一种恒久的光源。这个理念,表现出洞庭生态的力量型哲学意蕴。丘脊梁散文集《锋利的寓言》,让洞庭之邻的纤道、清溪、湿地等事物,具有人的情感与温度,展示对天、地、水、人的悲悯情怀。葛取兵散文集《洞庭草木深》给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起一座充满灵性的文学植物园,开创洞庭文脉的心意与物事谐和新的境界。周拥军散文集《一条江的喊》,不在简单图解家乡山水物产,而赋予其生命。笔下那些湖、苇、藜、台、岭、垸,经历沧海桑田,是一部鲜活、质感的东洞庭湖的自然变迁史。

  人类一旦踏过自然与文明平衡点红线,等于踏上一条不归之路。毫无节制地开发,滥用资源,暴殄天物,最终必将造成资源枯竭。

  生态恶化是悬在人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城市化加速和工业化推进,短期利益驱使下的洞庭生态,令人忧心。先锋文学作家学群,以独特的艺术视野和语境,默然展开同洞庭湖对视,在逃离、困惑、迷离中,最终寻求精神皈依。他的作品于理性中见日月风霜、见生命的渴望韧劲。

  李新文为洞庭湖水域跨文体书写者,以“生态痛感文”强势崛起,《饕餮志》、《鱼在夜色里睡去》等作品,以冷峻笔触,表达对农村社会城镇化过程中无序开发、野蛮开发,破坏自然生态反遭自然界惩罚悲剧的深切忧虑和思考,流露出浓厚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

  生生不息的洞庭湖生态文学,在新时代地域文化艺术表达上,实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立场的飞跃与重构。在传承“自然美学”、“求索文化”、“忧乐情怀”以及“乡村叙事”基础上,注重艺术气象时代美学价值打造。沈念《大湖消息》,为新时代洞庭大湖文学新气象代表作品,以浓烈的悲悯意识,万物荣辱与共的精神标识,描写了一幅情义相融、悲中有喜的人世间宏阔图景。作品对洞庭生态失衡现状表示惆怅、忧虑和痛心,展开理性批判,将洞庭湖乡土、自然、地理、人文融为一体,探究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为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启示。作者以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艺术逻辑,诠释自然与人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唤醒人们守护好一湖碧水的生命自醒。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