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香 刘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叙事体系包含叙事逻辑、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主要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叙事文本主要解决的是“讲什么”的问题,叙事技巧主要解决的是“怎么讲”的问题。注重叙事逻辑的严密性、叙事文本的特色化和叙事技巧的多样性,有助于构建起融通中外的中国叙事体系,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以严密逻辑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科学内核
叙事逻辑是组合叙事要素的方式和规律。叙事逻辑构建的是“道”,属于叙事体系的内核。叙事逻辑的严密性直接影响叙事体系的科学性。叙事逻辑的严密性主要表现在遣词造句、思路结构和推理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具体体现在谋篇布局要合乎“思维逻辑”、人物的言行形象要合乎“历史逻辑”、情节和细节要合乎“生活逻辑”等。
叙事逻辑受各国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的影响和制约。世界各国的探索包含了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以及事关人类共同福祉和未来发展的共性追求,这些内容是各种叙事逻辑的最大公约数。对中国而言,在构建叙事体系中,在叙事逻辑层面必须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必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当前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相一致,构建能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逻辑体系。
严密的叙事逻辑才能影响人和打动人,才能让人不拒斥、从而有共识并产生共鸣。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以特色文本彰显中国叙事体系的丰富性
叙事文本是指以什么样的文本形式来呈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当下的叙事文本十分丰富,除了文字记录、评说等,也有音乐、舞蹈、戏曲、短视频等多种形式,但不管什么叙事文本都要具有中国特色。“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上生成的叙事文本各有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叙事文本的构建确立立场原则,加强价值引领,提供学理支撑。彰显叙事文本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到叙事文本中,讲好中国人民推动和创造伟大社会变革的中国故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叙事文本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深入实践、扎根实践,体现实践本质,呈现叙事文本的独有特色。同时,叙事文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重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形式转化以及语境重构,结合时代需要,对其概念和术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叙事文本要把中国放到世界大局中去审视、研究和解读,以“世界之中国”的思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多样技巧增强中国叙事体系的有效性
叙事技巧是指在记叙事情中巧妙的技能。合理运用叙事技巧,才会让叙事文本更有吸引力。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想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叙事文本,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技巧,努力构建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话语体系。
具体而言,叙事技巧有欲扬先抑、设置悬念、波澜起伏;有描述细节、利用动作、使用对话、采用时序结构、使用反转等。但不管运用怎样的叙事技巧,都需要清晰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要素;都需要运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都需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想要表达的重点,考虑详略是否得当等。把准叙事技巧的多样性,要更加鲜明地展示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在保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国别特征还具有时代特征的叙事技巧。运用多种多样叙事技巧的目标是吸引人,让人不费解,进而产生共鸣。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