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根本目的,坚持高质量发展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杜玉华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的内在逻辑关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实现人民幸福安康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然而,人们对于人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归谁享有”这一关乎发展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差异而呈现出阶级性和阶段性的差异。在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少数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资料甚至劳动者人身的所有权,占据了发展的绝大部分成果,而广大劳动者尽管为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享受发展的成果。直至马克思主义诞生,才开启了对发展主体和发展本质的科学认识和思考。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主力军,无产阶级政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生产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而发展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实现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苏维埃社会主义运动中,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建立的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是全体劳动者享受劳动成果的制度。可以说,无产阶级政党使人民的主体性开始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本质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一切奋斗的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比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并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重要标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对人民幸福安康作出了战略部署和制度安排。由此可见,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历程。
新时代人民幸福安康从生存型、保障型、改善型向品质型转变
幸福安康是一个由一系列具体目标和要求构成的历史性概念。追求幸福安康是人类从古至今的美好夙愿,但不同时代人们的思维和需求不同,不同时代幸福安康的标准不同,不同时代幸福安康的内涵和特征也因此不同。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创新和调整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内涵、思路以及路径等,形成了从生存型、保障型、改善型到品质型的幸福安康历史演进逻辑。
生存型侧重于维持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这是幸福安康的最低层面和必须坚守的底线。党的一大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但基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实际,民众连维持和延续生命基本的吃、穿等生存需求都难以得到保障的特殊国情,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幸福安康是以为民众提供基本生存资料为主要目标的。
保障型是比生存型更高一个层次的幸福安康实践模式,其进步不仅体现在幸福安康内涵从维持公民基本生存权拓展到基本生活权,而且还体现在它通过制定一系列功能明确、系统完整的政策来优化幸福安康资源结构,为公民创造生活提供长久稳定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将人民幸福安康作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大政治问题,探索将人民幸福安康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建设轨道。
改善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当时中国社会普遍贫困的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把人民幸福安康事业推进到改善型阶段。一方面,通过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在城市实行企业改革,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丰富和繁荣消费品市场,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品质型注重满足人民范围更广、类型更加多样化和层次、品质更高的需求。这意味着人民幸福安康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兜住社会保障底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大大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人民幸福安康在“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向品质型提升的目标和方向。
新时代以人民幸福安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
人民幸福安康没有终点。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强化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意识。高质量发展与人民幸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一方面,两者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安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生产出丰裕的物质财富,人民幸福安康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两者互为动力。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丰富产品及服务供给,促进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带来最终消费需求提升,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性工程。幸福安康蕴含着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由于社区等是人们的主要居住空间和社会矛盾的重要聚集地,因此基层治理直接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平安幸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性工程。首先,要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坚持在党建引领下面向居民需求,统筹发展、治理与服务,把社区等建设成为让居民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活空间。其次,要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服务居民群众等是贯彻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基层治理要将服务居民群众等作为根本落脚点。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以便为居民群众等提供优质服务。最后,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随着人们需求日益广泛、日趋多元,新的矛盾出现,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坚持问题导向。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当前,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特点,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自觉主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还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一老一幼”服务、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根本目的,坚持高质量发展同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