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璟
真理具有穿透历史而指向未来的无穷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中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激荡真理力量,更好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真理而生。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早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终身的志向。怀揣着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深入考察所处时代和世界的发展变化,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的结合中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实现了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飞跃,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这一为真理而生的科学理论,探索了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了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指出了历史进步潮流的新趋势,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准确把握复杂深刻的时代之变,科学回答多元多样的时代之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坚定信仰信念的内在力量、转化为把握历史主动的自觉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揭示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真理而战。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以黑格尔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为基石,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中创立了观察人类历史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在披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中创立了洞察资本主义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从批判以黑格尔、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到批判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再到批判以蒲鲁东、巴枯宁主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深刻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谬误、改良主义的实质、道德主义的抽象,为人类擘画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蓝图,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石。这一为真理而战的科学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真理的过程中,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观照社会演变发展的主要矛盾,着眼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紧密联系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面对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敢抉择,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基础和群众基础,在中国大地上牢牢夯实。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笃行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真理而行。马克思和恩格斯毕其一生,都在用实践检验科学的科学性,都在用行动证明真理的真理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支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巴黎公社革命运动,一次次把革命的理论变成革命的行动,百折不挠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一为真理而行的科学理论,始终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笃行真理的过程中,不仅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中国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以笃行真理的使命担当笃行真理,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使之转化为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的力量。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