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社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雷锋是时代英雄、道德楷模,雷锋精神是中国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要“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新时代赓续传承雷锋精神,就要弘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理念,自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彰显价值、作出贡献。
厚植志愿服务理念,营造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志愿服务是传递崇高精神的向善之举,也是判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公众参与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创新志愿服务宣传方式。利用传统主流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电子屏等载体,开展大规模、立体化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通过设立志愿者专题服务日、组织志愿者集中注册、选树志愿者典型等活动,倡导“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让学雷锋志愿服务在全社会备受关注、蔚然成风。二是加大志愿服务培训力度。根据志愿服务项目要求,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三是开展志愿服务课程教育。倡导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设为党员干部必修课,通过课程教育,引导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自觉践行雷锋精神。
擦亮志愿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有效活动载体。广大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帮助了服务对象,自身道德素养也得到提升,有助于推动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需要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一是推进品牌建设,打造精神家园。不断创新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的载体与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环境保护、节水护水等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建设集党群活动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留守儿童之家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形成社会志愿服务品牌,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打造成群众的精神家园。二是发挥品牌优势,汇聚爱心力量。以“党建+志愿服务”形式深入开展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难群体、残疾人帮扶活动,常态化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特殊群体“一对一”关爱、“微心愿”志愿服务,用学雷锋志愿服务“微力量”汇聚起社会“正能量”。三是叠加品牌效应,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比如组织文艺爱好者成立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队,以戏曲、舞蹈、乐器、非遗表演以及诵读经典等形式为群众带去精彩纷呈的“文明宣传+人文关怀”;组织律师及司法工作者成立普法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防范电信诈骗专题讲座、解读《民法典》,增强居民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切实推动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既是广大公众的社会行为,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助力。志愿服务组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关爱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应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一是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制度。依托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引导有意愿、能胜任的党团干部、青少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居民进行登记注册。鼓励城乡社区居委会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并为其提供规范指导与工作支持。二是健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志愿服务供需状况,并进行有效匹配。采用“菜单式”志愿服务形式,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建立相关网站,将本组织志愿者的特长、技能与能够提供服务的时间等信息予以公开,让有需求的群众自主选择所需服务。三是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示范引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批活动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明显、社会影响力强的示范性志愿服务组织。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