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满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1963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60年来,雷锋精神跨越时空、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要“让学雷锋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风”。高校作为学习传承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应不断丰富教育形式,着重从教师协同强认知、舆论宣传引共鸣、丰富载体促践行三个维度推动雷锋精神学习教育走实走深。
强化“双师协同”,让雷锋精神学习教育入脑入心。雷锋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高校开展雷锋精神学习教育,推动雷锋精神入脑入心,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挖资源”上下功夫,通过挖掘雷锋故事、雷锋日记等素材,讲清雷锋精神脉络、讲透雷锋精神要义、讲好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有机融入”上下功夫,找准雷锋精神资源与课程内容契合点,架构起融雷锋精神传授与引领学生做新时代“雷锋式”好青年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在“创新教法”上下功夫,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运用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领会雷锋精神、在行动上践行雷锋精神。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根据课程学科定位、学科属性和教育目标,盘活雷锋精神教育资源,实现“精准投放”。比如高校理工类专业在实训环节可开展雷锋“螺丝钉”精神教育学习,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立志做新时代“雷锋式”职业达人。
强化“双线赋能”,让雷锋精神学习教育随时随地。新时代学习雷锋,要弘扬他的“钉子”精神,在学习上善于“挤”和“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做到线下、线上双向发力,打造立体化雷锋精神宣传格局,让雷锋精神处处可见、时时可学。一方面,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筑、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载体上,打造雷锋语录板、雷锋精神文化角、雷锋精神交流基地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将雷锋精神宣传向互联网空间延伸,借助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网站、易班APP、青年大学习等平台开发雷锋精神线上宣传系统,并实现老师入驻平台、即时精准推送,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学;围绕学习雷锋精神开发推出微电影、音乐、短视频等一系列网络作品,让学生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比如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以雷锋生平经典故事为题材,创作出动漫连续剧《雷锋》,生动展现了一个“接地气”的雷锋,受到广大青少年追捧。
强化“双课联动”,让雷锋精神学习教育见行见效。新时代学习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就要做到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志愿服务。高校应通过充分利用、挖掘、拓展雷锋精神教育的社会资源,打造“理论+实践”大课堂,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一方面,将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行业楷模、向上向善好青年等雷锋式榜样人物及深入研究雷锋精神的专家学者请进校园“理论大讲堂”,面向学生讲述“发扬雷锋精神,成就职业理想”“传承雷锋精神,热忱奉献社会”等故事,形成鲜活的引领力。另一方面,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去。截至2022年底,我国注册志愿者超过2.3亿人,志愿队伍总数达135万个,志愿项目总数101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52亿小时,涌现了海量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学雷锋佳话。高校可充分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结合区域优势,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基地,促使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时代化;还可聚焦学校特色创建学雷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拓宽在社会公益、环境保护、支农助农、公益支教等方面的服务范畴,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比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医学院康复专业优势,打造了“香樟路社区10年‘1+4+N’式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传承发扬雷锋精神。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