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雅惠
通讯员 黄亮斌
环境影响评价,被视为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
2019年,我国取消环评资质、实施环评信用监管改革,完全市场化的竞争催生出大批小型化、分散化环评机构“入市”。在湖南,环评机构逐年增多,截至目前,已有近300家相关单位在信用平台注册。然而,数字增加背后存在着许多乱象,一部分环评机构以低价为手段抢占市场份额,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无序发展。
自2021年开始,我省生态环境部门持续加大环评打假力度。经一年多专项整治,全省环评“市场劣币”基本得到清除。
逐一核查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
湖南某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评工程师蒋某某,近3年编制报告912个。
这一数字引起省生态环境厅关注。“正常情况下,做一本环评报告书需数月,做一份报告表也得7至10个工作日。”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几乎一天一本环评报告书,根本是不可能的。
为彻底查清类似问题,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成立8个排查组,对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上注册在我省的296家环评单位及其465名环评工程师开展一轮现场核查。
“一家一家过、一个一个查,重点排查不具备技术能力的‘空壳’环评公司和存在‘挂靠’等违规行为的环评工程师,以及诚信档案基础信息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人员。”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介绍,排查组通过“一比二核三询问”精准复核,反复审核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反馈的材料,询问环评工程师、环评单位和其疑似从业单位等情况,详细、准确掌握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信息。
环评信用不容乱象搅局
296家环评单位中,51%至少有一项信用问题;465名环评工程师中,31%至少有一项问题。
现场核查的结果令人心惊。
按照国家规定,环评报告的编制主持人和主要编制人员应当为环评单位的全职人员,编制主持人应当取得环评师资格证,全过程组织参与编制工作,并在报告上签字。
过去在资质管理时代,环评机构必须拥有多名持证环评工程师才能获得资质。取消环评资质后,一家机构只需拥有一个持证环评工程师就能接项目。于是,“挂靠”现象开始出现——环评工程师将自己的证书挂靠到环评机构,不需要上班,甚至不实际参与报告编制,只需最后在报告上签字,就能“拿工资”。
专项整治发现,“挂靠”已成为我省环评市场的突出问题。全省环评机构实际无工程师的有77家,占总数26%;疑似存在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的有51家,占总数17.2%;疑似环评工程师存在“挂靠”行为的54名,占总数10.9%。
“挂靠”行为增加,使得环评机构间的竞争以价格而非质量作筹码。完全靠低价赢得业务的环评机构为了维持运转和盈利,缩短单个环评报告工期,甚至出现“复制粘贴”“敷衍式”环评报告。
这些因素导致我省环评市场一度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势头。
对环评失信行为“零容忍”
截至目前,我省已对存在失信行为的52家环评单位和94名环评工程师实行分类处理。
其中,对46家存在“挂靠”行为的环评单位、47名存在“挂靠”行为的环评工程师,实行失信记分并注销;
对45名存在全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环评工程师,实行失信记分并注销;
对不配合专项整治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实行失信记分;
对业务量明显与人员配备不相适应的环评单位和环评工程师实行靶向抽核。
一度引起省生态环境厅高度关注的湖南某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所属环评工程师蒋某某,已被查明在信用平台注册基本信息不真实。“对于这样的环评机构和环评工程师,我们遵循‘零容忍’原则,依规予以失信记分,涉嫌违法的依法处罚。”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工作人员说。
事实上,取消环评机构资质的背景是“放管服”改革,我国出于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市场竞争提升环评机构服务水平、减轻企业负担的目的,取消了环评资质。“保护‘放管服’改革成效,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必须加强环评管理,切实落实环评要求。”省生态环境厅环评处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打击环评市场乱象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将进一步重塑环评权威性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