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奋进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赋能,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湘西州高质量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下)

    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搬迁太坪安置区。

    花垣县龙潭镇易地搬迁安置区。

    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村民们制作“坪朗豆腐”。

    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泸溪县武溪镇上堡村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

    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无边泳池。

    (本版图片由湘西州发改委提供)

  ■ 李寒露 鲁邦柱 王 珊 

  整洁的新居,硬化的村庄路面,舒适的小区环境,孩子们欢快的笑脸,还有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秋冬之交,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易地扶贫搬迁,让很多世世代代贫困的人们,告别了破烂的土坯窝棚,原始的刀耕火种,直接跨入现代化的美好生活。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搬迁群众从根本上解决脱贫和发展问题。

  “搬出来”需要决心勇气,“稳得住”需要用心用力。近年来,湘西州举全州之力,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兴产业,推进产业发展及收益全覆盖,并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文旅农旅融合,活力迸发

  “十三五”期间,湘西州1.97万户8.18万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跨越式脱贫,建成集中安置点147个,其中5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28个。湘西州各县市因地制宜,以兴产业、增就业、促创业为抓手,把扶持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位于龙山县南部的八面山,西面与重庆市酉阳县、秀山县接壤。像一个睡美人,安枕于崇山峻岭之中。八面山总面积为52平方公里,山上地势平坦,草原地貌,呈小丘陵状。有自生桥村、云顶村、真仙村、天堂村。因山高路险、交通落后、产业发展受限等因素,四个村曾经是龙山县的深度贫困村,村民们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生活。

  2018年初,杨合明一家由自生桥村搬迁至八面山安置区。10月27日,笔者走进他家时,只见琳琅满目的商品挂满货架,杨合明忙着补添货品,妻子彭金香在一旁算着收益。

  “安置区民宿酒店建成后生意好了很多,忙几个月,抵得上以往苦一年。”杨合明乐滋滋地介绍,妻子彭金香是景区的保洁员,两口子在景区一边打工,一边开小卖部,月收入过万,手里有了闲钱,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在八面山大小岩门区域,40多栋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依山就势,依次排开,犹如“别墅群”点缀在山间。这里也是八面山景区的“八面山居”民宿区。目前,八面山安置区的45栋房屋中,有17栋出租给了里耶旅游开发公司,“八面山居”民宿经常一房难求。

  杨合明的儿子杨苑芳,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不改变房屋主体结构和外观的前提下,利用自家的房屋办起了“福星客栈”。1997年出生的他,已经当了3年多客栈老板。“生意随着八面山景区的火爆而越来越好。今年暑假两个月,6个客房8个床位几乎天天客满。”

  看到杨合明父子尝到了甜头,安置区里多户人家都动了起来,开烧烤店、办民宿。

  在八面山,吴官文是个特例。他把自家在八面山易地搬迁安置区的二层小楼,以每年1.3万元的价格,租给了旅投公司当员工宿舍,自己又在自生桥村搞起了养殖。

  “今年我养了100多头黑猪,30多头牛,40多只羊。”吴官文笑着给我们介绍:“我家的猪牛羊,吃的是‘仙草’,喝的是山泉水,借助八面山越来越红火的旅游市场,它们的身价也越来越高!”目前,八面山上像他一样的黑猪养殖大户有20多户,年出栏黑猪达3000多头,“八面山仙猪”成为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

  稳得住、能致富,才能扎下根。除了八面山,湘西州腊尔山、禾库、竹山等安置区,通过推动“易地搬迁+文旅+农旅”多元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产业带动、融合城乡,让易地搬迁安置点及周边群众享受景区发展红利,搬迁群众捧上了旅游饭碗。

  10月25日,湘西州委办第五党小组的党员们来到同福苗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大家围坐一圈,以院坝会的形式,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谈心得体会。

  迎着深秋午后的阳光,53岁的龙金凤换上漂亮苗族服,按往常一样,坐上电动轮椅出门“遛一遛”,与来此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同志们“不期而遇”。

  夯卡村同福苗寨,是“十三五”期间全省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35户147人,于2016年12月入住。这里是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剧情歌舞剧《大地颂歌》“一步千年”篇章的原型地。

  2017年,龙金凤作为最后一户搬迁人员,坐在扶贫工作队和乡亲们提前赶制的担架上,被大家抬出了峡谷。如今,龙金凤的丈夫在村里成立的食品公司和工程队务工,年收入2万元。一双儿女在浙江务工,生活一下翻了身。龙金凤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住进新苗寨后,房子好路也好,她每天起来都会让丈夫给自己梳洗一番,换上干净的苗服,坐着轮椅出去串门、唱歌。2022年1月,龙金凤家获评湘西州“最美农家”。

  夯卡村发展了优质稻、蚕桑、烤烟、猕猴桃、黄桃、高山蔬菜近2000亩,还在着手开发500亩黄金茶,全村人均特色产业2亩以上,村里还搞起了“夯卡苗寨民宿”。民宿2021年7月开业,村民杨先玉成为了“夯卡苗寨民宿”的保洁员兼厨师,每月2200元收入;同时,杨先玉家还种植了30亩吊瓜,每亩收入过万元。

  人来车往、游客云集、热闹非凡,处处呈现着一片繁荣景象。2022年7月2日至7月7日,在凤凰县禾库易地搬迁安置区举行的“六月六”苗族服饰银饰节等系列活动,吸引了省内外12万余名游客,实现旅游经济增收500万元。

  这里是湖南省最大的苗族群众集中安置区。总用地599亩,共建设安置房756栋,安置932户4784人。2019年起,每年农历“六月六”,凤凰县禾库镇都在安置区举办“中国·凤凰禾库六月六”苗歌文化节,吸引了湘黔渝鄂等周边省市苗族同胞前来参与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在村里给游客唱苗歌、打苗鼓、跳苗舞,还办农家乐、出售苗绣等特色产品,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在禾库安置区,搬迁户吴金生说,脱贫之后,大伙儿没有松劲,依靠文化旅游,正朝着乡村振兴奋力奔跑!

  “千方百计兴产业,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才能实现真正长远的‘稳’,群众才有真实的获得感。”湘西州发改委主任赵海峰表示,湘西州文旅资源丰富,旅游产业链要素齐全,目前正瞄准文旅千亿产业目标,着力打造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旅游目的地。很多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成为新的特色“网红”打卡点,“流量”变“增量”,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拓宽了渠道。

  依托特色产业,富民强农

  在实现安置区产业发展及收益全覆盖过程中,湘西州特别注重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依托当地特色产业,激发易地搬迁安置群众的内生动力,既保障群众长远生计问题,又富民强农。

  在永顺县,松柏镇安置点通过电商销售猕猴桃、松柏大米、土豆等特色农产品,2022年的营业额已达2400万元;芙蓉镇安置点的搬迁户自主创业,开办了藤制品加工企业,自去年3月开工以来,吸收40余名搬迁群众长期在车间务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过百万元。

  青山环绕的永顺县毛坝村安置点离毛坝乡政府仅50米,清一色青瓦灰墙的独栋民居,房前是宽敞的大马路,房后是种着各种蔬菜的园子。

  为确保这里的101户406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通过发展莓茶产业,走出一条兴产业的新路子。永顺县投资340万元,建立了金刚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千亩莓茶基地。基地每天需要大量的用工,公司和搬迁户达成了优先用工协议,每天有100多人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80元,还有班车接送。同时,永顺县以毛坝村易地扶贫安置区为基础,以金刚笠千亩莓茶基地为起点,开发红色体验游、莓茶采摘游、茶园民宿,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搬迁户真正靠茶脱贫、因茶而富。

  村里的产业蓬勃发展,也吸引了不少村里的“90后”回乡创业。搬迁户龙刚和王斌合伙,创办了青妹子农业公司。龙刚以自家安置房入股,同时负责公司运输;王斌则管全盘。公司以“1+7”的模式,整合周边7个村的资源,带动以莓茶为主的地方特色农产品销售。目前,公司以衡阳对口帮扶兜底,努力开拓市场,已实现农产品销售额破百万元。打造了永顺莓茶科普园,探索开展研学项目。

  在湘西州,矮寨大峡谷的纯净山泉、土生土长的青皮豆原材料、独特的制作工艺,让“坪朗豆腐”成为当地一绝。

  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坐落在矮寨大峡谷东南侧,是一个环山绕水的苗乡村寨。走进村里,可以闻到空气中飘荡着的阵阵豆腐香气。

  坪朗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一排排“别墅”格外气派,钩心斗角,青墙黛瓦,草砂沥青路面,花坛小景生机勃勃。

  易地扶贫搬迁户向梅,是坪朗豆腐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每月工资3000元,已在公司工作2年多;她还是安置区公益性岗位的保洁员,每月工资1500元。

  坪朗豆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清香介绍,这里不仅是一个豆腐制作工坊,近年来,还搭上了研学旅行发展的快车,逐渐将其打造成了一个小的研学基地。“矮寨大桥通车后,来我们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公司每天可卖出豆制品超100斤,售卖豆腐干也超过了100斤,带动了周边200余户农户发展绿皮豆种植产业。

  坪朗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石华成介绍说,坪朗安置点的34户搬迁户中,入股合作社的有19户82人,主要从事豆腐、腊肉、桃花虫、酸肉等特色小吃制作,经营苗饰、苗绣、苗银工艺品编制等自营或联营作坊;12户62人围绕草莓、猕猴桃、八月瓜、葛根等旅游特色生鲜果蔬发展特色产业;38人通过矮寨、德夯大峡谷景区、乾州古城景区和市外务工转移就业。

  在凤凰吉信安置区,218户搬迁群众通过一楼门面出租、迷迭香产业、旅投公司带动增收;安置点的田云强,在迁出地高坡营村流转土地315亩,种植枣蜜桃产业,2021年收入80万元左右,带动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敢闯敢拼的“80后”杨昌文,则把当地的竹、麻、粽叶、稻草等原材料“玩”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手工艺品。

  在吉信安置区振兴车间,小草手工企业负责人杨昌文,喜滋滋地告诉我们:“产品不仅在国内各旅游区销量大增,‘小草手工’前不久还完成了出口企业资质备案和出口竹木草制品企业备案,已向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发货。”

  利用本地丰富的原材料,通过加工、编织,一件件精致的竹木草制品,在安置区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手中制作出来,并汇聚到凤凰县吉信镇小草手工,这里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草鞋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之一。目前为“小草手工”加工产品的农户有260余户380多人,80%为农村留守妇女及老人。而为解决产业发展原材料供应问题,小草手工已自建150亩竹、麻、粽叶等原材料基地,并计划在未来3年再建300亩,进一步扩大特色产业面积。

  从细节处着眼,“成色”更足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湘西州各县市结合安置点实际和搬迁群众需求,从细节处着眼,通过“微改造”“微提升”谋划实施一批项目,进一步完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安置区群众大兴产业提供可靠保证。

  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虽然搬迁户住进了新房,但种地务农的习惯难舍,这些群众的“难事”也是党委、政府的“心事”。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吃菜贵的问题,湘西州政府出台“微菜地”政策,以安置区为单位统一就近流转菜地,按照每人10平方米标准分配到户,州财政按每亩补贴400元持续不断补助,全州落实“微菜地”1030.4亩,州县两级财政平均每年补助资金82.4万元。

  2022年9月21日一大早,泸溪县易地扶贫搬迁武水花园安置区广场上就热闹了起来,村民们带着身份证或户口本来到菜地分配会现场。“小菜园”采取抽签方式进行分配。依次有序抽签,村民认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小菜园”,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对我们老百姓好,分了地种菜,我们开开心心的,好高兴。”泸溪县武水花园安置区群众代云星说。“小菜园”在满足易地搬迁群众土地情怀同时,降低搬迁群众生活成本,大大提升了搬迁群众幸福感。

  古丈县是有名的“茶叶之乡”,全县人均茶叶面积省内第一,依托现有农业产业优势,利用“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组织搬迁群众发展产业种植,县城搬迁户也享受茶叶发展带来的红利,实现就近务工、就业增收,又能解决茶企用工困难,实现双赢。

  吉首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现贫困农民市民化;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让搬迁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把易地搬迁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分散安置与中心镇(区)“小集中”结合,科学规划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选址和安置方式。吉首经开区易地搬迁安置区凝聚41名搬迁户党员,成立了党支部,小区绿化、亮化、美化,基础设施全面“五通”,配套医务室、便民超市、环卫设施、文化健身场所和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小区管理“网格化”,群众出行公交化、就医就学就业市民化。

  8月29日,由花垣县乡村振兴局主办、民乐镇政府承办的2022年度乡村振兴实用技能培训开班仪式在民河社区举行。湘西巧手翠翠贸易有限公司、湘吉服饰有限公司、湘诚电子厂3家就业帮扶车间对180余名社区居民提供20天的实用技能培训。民乐镇民河社区是花垣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410亩的安置区内,一栋栋整齐有序的楼房,宽敞平坦的炒砂路,绿化带、菜园子、杂货店、村文化活动广场等有序排布。

  通过倾听群众呼声,湘西州安置点新建停车位2306个、充电桩140个、垃圾处理设施146处,新开通公交车班线13条,增加车次67班,吉首经开区安置点新建了公办幼儿园,凤凰县禾库安置区新建了农贸市场。

  仅2022年,湘西州整合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500万元,争取以工代赈资金3697万元,用于改善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聚焦红白喜事场建设、红白理事会组建、充电桩设施扩建、大中型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场所、大众健身等方面,建立健全儿童之家、妇女之家、志愿者服务,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

  同时,湘西州大力引导搬迁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平安小区、清廉小区建设,定期以院坝会、楼栋会、代表大会等形式,开展最美农家、励志搬迁户等大评小奖,搬迁群众面貌焕然一新。组织领导更加夯实,基层治理更加有力,后续投入更加多元,设施配套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民,就业增收更加稳固,监测帮扶更加精准,解决问题更加务实,内生动力更加彰显。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湘西州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们融入现代化新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双手和辛勤汗水闯出致富新路子,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成为独特靓丽风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