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鲁邦柱 李寒露
早晨7:40,吉首市经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张仕佑正准备到附近的工地上工,他的媳妇坐上免费公交,送孙儿到乾元小学读书——乾州片区新建的重点学校,离家不到2公里。
下午15:00,龙山县工业集中园区。双沐药业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家住土城坝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文万猛和工友们一道,烘干、打包忙个不停。说起现在的工作生活,文万猛一脸振奋:“有事做,离家近,真上劲!”
晚上19:30,花垣县民乐镇民河社区。一场专业而又激烈的篮球赛正在进行。“社区里的搬迁群众和周边村的村民组建了多支球队,每个周末都打。”社区居民龙昌玉和邻居们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喝彩声、加油声汇成了一首快乐的交响……
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感受“新市民的24小时”,处处是蓬勃发展的劲头,处处是幸福生活的气息。
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融入”,湘西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强机制、兴产业、稳就业、强治理、优服务、促融入,全面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创新之笔、实干之笔,绘就了一幅人和业兴的美丽画卷。
湘西州发改委被国家发改委授予“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担当有为先进集体”,湘西州凤凰县被授予“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永顺县芙蓉镇太平村安置区、凤凰县禾库镇安置区、泸溪县武溪镇上堡安置区均被授予“全国‘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
全心办好“民生事”
全力扶好“后半程”
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林海莽莽、层峦叠嶂,“美得让人心醉”,也曾“穷得让人心痛”。科学统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一突出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打响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全州1.97万户8.18万人从偏远山区搬进新家,建成集中安置点147个。
如此人口多、规模大、涉及面广的搬迁工程,如何让“新住民”们“扎下根”“住得下”?湘西州把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作为重中之重,推进责任机制、帮扶机制、政策机制同步完善,共同支撑,不断夯实“稳得住”的基础。
——下好全州“一盘棋”。逐步构建“州级统筹、部门指导、县市主体、乡镇落实”的责任体系,州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州委书记、州长多次深入安置点调研,主持召开州委常委会议、州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强化后扶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建立易迁后扶服务工作机构,确保后扶工作统筹推进、长效发力。
——织好帮扶“一张网”。将易地搬迁安置点纳入乡村振兴驻村工作体系,26位州级领导联点示范,覆盖28个500人以上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县级领导同步联点,覆盖全州147个集中安置点,在联点帮扶、监测帮扶上实现“四个全覆盖”,即集中安置点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点全覆盖,驻村工作队派驻安置点全覆盖,500人以上安置点州级领导干部联点全覆盖,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监测户全覆盖。
——打好政策“组合拳”。先后制定《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十条措施》《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稳定就业、发展产业、完善配套、社区治理、监测帮扶、保障投入等多个方面,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2022年全州易地搬迁后扶使用财政衔接资金7500余万,重点支持就业稳岗、特色产业发展,安排州财政预算资金1400余万元,对安置点管理运行、“微菜地”建设、房屋维修资金筹集等给予奖补。
“过去,搬迁群众最担心的是搬进城没有土地吃什么?人生地不熟,有事找哪里?城镇生活成本高不高,会不会负担不起?现在,这些焦点、痛点问题正一一得到解决。”永顺县芙蓉镇易地扶贫搬迁太坪安置区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鲁开忠,曾是小溪镇工会主席,负责全镇11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于群众从“忧心”到“放心”的过程,他的感受最真切。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真好。原来在老家,走到公路上就要两个多小时。现在,一分钟到卫生院、农贸市场,两分钟到学校,三分钟上高速。社区有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干什么都方便。”小溪镇雨阳村的李明,说起新家直点赞。
小溪村的年轻人谢涛,过去因为要照顾相依为命的伯父,没法离家。现在在城里有了房子,他把伯父接到身边。“城里就业机会多,只要肯干,不愁吃喝。”谢涛在小区找了份送水送气的工作,媳妇在附近的振兴车间织藤打零工,两口子买了大彩电、四门大冰箱,有了积蓄,日子越过越得劲。
这样的改变,不止发生在永顺。
在花垣,县里大力开展“四治三种一创”行动,整合资金1800万元用于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提升,美化、亮化、绿化提质,美丽安置点建设处处是景。
在保靖,最好的地段留给了搬迁群众。全县最大的两个易地搬迁安置区就位于保靖县工业园附近,离县妇幼保健院和三甲医院中医院仅几分钟路程,周边的桐木棋幼儿园、岳阳小学、芙蓉学校硬件、师资皆是全县“顶配”,小区还新建了停车位、充电桩、垃圾处理转运中心等配套建设,比起黄金地段的商品房“不得差”。
在古丈、凤凰等全州各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办好民生事,以十分的“用心”换取群众的“放心”。一个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治理完善有效的小区精美呈现。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获得感满满。
千方百计稳就业
千家万户增信心
10月25日下午,走进坐落在国家3A级景区的泸溪县武溪镇武水花园社区,楼房林立、风景宜人。整齐的车位、便捷的充电桩、休闲广场、篮球场,还有门前静静流淌的武水河……无不诉说着小区的“幸福故事”。
走进搬迁户自主创业一条街,惠农服务店、小超市一字排开。海英早餐店里,老板娘杨海英正在娴熟地包着饺子。
海英一家原住洗溪镇八什坪村,与丈夫彭积学一直常年在外务工。一次工厂意外事故,彭积学右手大面积烫伤,落下二级残疾。2019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入住上堡安置区,县易扶办将安置区门面以低租金租给搬迁户。杨海英在安置区租下一间门面,与丈夫一起开早餐店创业。夫唱妇随精心经营,早餐店每月纯收入6000元左右,2020年还被评为安置区里的创业致富家庭。
“感谢政府让我们安了家,还有个好的创业平台。现在,一家人在一起,既能照顾小孩,又能孝敬父母。”搬迁户杨海英笑眯眯地告诉我们,去年他们重新装修了房子,最近家里又新买了台小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有奔头的,不止杨海英。
在泸溪县易地搬迁户中,有劳动能力的1524户3526人,已就业1524户3278人。在毗邻上堡安置区的泸溪高新区,有十多个振兴车间。单是湖南鑫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家,就吸纳了84名搬迁户就业。李万长在这里干了好几年,现在每月工资可以拿到几千元。“工资高、有保险,过年过节还发各种福利。在这里上班,归属感、获得感都很强。”李万长满脸自豪。
安居的前提是乐业。就业稳了,群众对未来生活就有信心。在湘西州,各县市因地制宜,把扶持搬迁群众稳定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把稳就业作为稳增收关键一招,推动“搭建平台解决一批、园区企业吸纳一批、扶持企业稳定一批、以工代赈安排一批、增设公岗兜底一批”。
数据是枯燥的,数据也最有力。湘西州有效应对疫情影响,高度关注返乡劳动力再就业,截至目前,湘西州通过劳务信息平台对接安排返乡再就业1483人,园区企业招收易地搬迁用工758人,安置点就业车间灵活就业1009人,以工代赈项目就地就近务工412人,新增公益性岗位就业626人。全州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人数持续稳定在3.75万人以上,劳动力家庭平均1.9人就业。
在古丈县新民家园集中安置点,政府配套的创新创业大楼已吸引5家企业入驻,增设200余个就业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作为古丈最早一批产业转移过来的电子企业,藤泽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5年来已在古丈培训了两三千人的产业工人队伍。目前,公司在湘西自治州共有古丈、青鱼滩两个就业车间,古丈车间最多可容纳100多人,工人月平均工资2000多元。“政府政策好,对企业用工搬迁户稳岗就业6个月以上,按照每人10000元奖补给企业,加上各类补贴,让小微企业也有了做大产业的底气,未来可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公司负责人李雄辉充满信心。
妇女、老人是“搬迁部队”中的“主力军”。在各地的就业车间,特意提供了适合他们的、更加灵活的就业岗位。
藤泽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女工涂花萍告诉我们,车间的管理很人性化,她和带娃的女工们4点多就可以下班接小孩,周末做工还能把孩子放在车间的临时“托儿所”,挣钱、带娃两不误。
在凤凰县吉信安置区小草手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振兴车间,工人们可利用闲暇时间在家编织工艺品,平均每个劳动力每月增收1500元左右。“坐在家里就可赚钱,每天可编10多双,赶集时送到‘小草手工’,不愁销路。”居住在安置区3栋的78岁老人吴咏花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也能挣钱,脸上堆满了笑容。
“让群众一出家门、就进厂门”“只要有双勤劳手,就能吃上安稳饭”——6年前州委、州政府擘画的美好蓝图,如今渐成为搬迁群众真实可见的现实场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缺乏劳动力的“少数”,湘西州也想方设法兜牢“底子”——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动态监测帮扶,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供养,及时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人员给予临时救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目前,全州已有781户2989名搬迁户纳入监测管理,其中已消除风险户372户1389人,真正实现共富路上“一个不少,不落一人”。
用心“理”好“新家园”
融入幸福“新生活”
“嗲嗲,您最近还好不?生活有什么困难?”一大早,民瑞社区党支部书记向圣元就和网格长何先锦一道,开始了走家串户、问需送暖——这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定期作业”。
民瑞社区是保靖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从12个乡镇搬迁过来的803户3246名群众。为了搬迁群众“融进来”,实行新社区管理为主、原迁出地乡镇管理为辅的双重管理模式,成立了党支部、社区和安置点业主委员会,党员带头、居民参与,一支“为民小分队”奔走在社区管理服务的一线。
“我们对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4栋电梯房,6栋楼梯房配备了21个网格员,设置了30个公益性岗位,协助网格员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向圣元介绍。
一个大年三十晚上,2栋1单元谢嗲嗲家厕所堵得厉害,向圣元带着网格员们撸起袖子、卷起裤管,糊水泥、砌门槛、打孔放水……一直忙到凌晨2时,暂时解决谢嗲嗲的方便问题;80岁的独居老人张玉香走路不方便,网格员杨民经常开电动车带他去附近医院开药;疫情防控有5家住户不方便出门做核酸,网格长何先锦帮助联系社区卫生院上门检测……在“为民小分队”的努力下,搬迁户们不仅住了下来,还住的安心、感到暖心。
民瑞社区只是湘西州加强社区治理一个缩影。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尤其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自“五湖四海”,基层治理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生活,湘西州做好“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两地共治”,不断推进安置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在我省最大的苗族群众集中安置区——凤凰县禾库安置区,党支部成为基层治理的“桥头堡”。48名党员按居住区域分成7个党小组,推行“互助五兴”工作模式。建立8个网格,择优选配党小组长、片区网格长、楼栋长、网格管员,推动搬迁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制定居民公约,创办第一课堂,建立居家出行实训站,设立“爱心超市”,组建志愿消防队、助老助残队、水电维修队,开展“星级家庭”和“优秀公益性岗位”评比活动。组建公益性岗位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施工单位维修服务队3支队伍,实行“三个三”管理服务机制,提升了搬迁群众满意度。
在古丈县太阳城安置区,成立了基层党组织、关工委、工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设立了儿童老年活动中心,政府为大家购买了物业服务,经常性开展“电梯房对楼梯房拔河比赛”“儿童阅读辅导活动”“关爱留守老人·春节送温暖”,儿童防溺水、防性侵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还增进了大家的感情。
搬迁户住进新家后,户口暂在原籍,为让群众办事更便利,湘西州在新成立社区的安置区开设了村级政务服务窗口,没有新成立社区的安置点由迁入地社区开设帮代办窗口,实现了政务服务帮代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龙山县、凤凰县清理县级政务办理事项,打破户籍限制,对37个需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出具证明的事项,统一明确由迁入地社区或新成立社区出具证明,职能部门按照合规件受理,此举也为入驻安置区的企业办理相关事务提供了便捷,解决了群众办事“两头跑”的问题。
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帮,湘西州党员干部以治理的创新、为民的真心换来了群众的“舒心”。从忧居到安居,从山沟到城镇,从种田到上班,从思想保守到理念开放……搬迁群众真正成为“新市民”,阔步迈向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