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墨随朗月 壮志似秋霜

    钟增亚作品《楚人》 1994年 153×95cm

    钟增亚作品《风清月朗》 1997年 70.5×97cm

    钟增亚1997年生日照。

    (资料照片)

  刘瀚潞  

  自然灵动的“黑衣女”,空蒙迷离的梦乡,色彩与墨韵交融的现代仕女,湘韵纵横的芙蓉镇。9月19日,湖南著名美术家推介工程·钟增亚艺术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展。

  在展厅内循着丰厚的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献漫步,看钟增亚先生的艺术轨迹,一画一季,一步一年,宛若跟着钟增亚从衡阳至广州到长沙,在艺术道路上孤行独木桥,个中艰辛与付出,无限诗意与豪情,令人的心海如洪波涌起,许多故事与情绪回旋流荡。

  孤行独木桥

  钟增亚出生于雁城衡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父亲开在衡阳市中心的毛笔店,承载了他童年的快乐时光,也成为他观赏艺术园地的第一扇窗。毛笔店虽小,但往来皆文人。逢年过节时,还常有须发苍白的顾客,挥笔作画写字,吸引不少围观者,小店更是热闹非凡。年少的钟增亚,或许已感受到舞文弄墨的乐趣,拿起货架上的笔、墨、纸,就开始稚气十足地写写画画。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钟增亚便从写写画画踏入了艺术园地。

  1958年夏季的一天晚上,广州南方大厦旁的沙基惨案纪念碑的基座上,18岁的“小城青年”钟增亚席地而睡,被蚊子叮咬了一晚。天亮以后,又经过七八里路的步行,钟增亚来到考场应考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取。

  学生时代的钟增亚,不但专心于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和构图创作课的学习,而且对其他同学比较应付的书法课也十分认真,课余临摹古代名家碑帖。因成绩优秀,钟增亚未经考试升入广州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在广州美院学习时,钟增亚勤奋好学,深得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老师的青睐。钟增亚的同学、著名美术理论家钱海源回忆,当时同学之间见面,多戏称对方的雅(外)号。一般同学只有一个雅号,但钟增亚却一人占有“画牛”和“麦华四”两个雅号。“画牛”是夸赞钟增亚在艺术上不仅如牛一般埋头刻苦和辛勤耕耘,而且富有艺术创造才华。“麦华四”的绰号,则是因为钟增亚用一个暑假将教书法的麦华三教授的一本中国书法史手稿,全部认真临摹下来。

  毕业后,钟增亚一直从事中国书画创作与研究工作。钟增亚以“孤行独木桥”为座右铭,强调“画贵独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坚持以中国画传统为根本,锤炼扎实的人物造型功夫,重视中国画的笔墨功夫,广泛摄取、多方吸纳。在创作上,他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精神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在钟增亚的艺术人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画尽人间万种情

  展厅内,一张1997年钟增亚生日时拍摄的肖像颇为醒目有趣。照片上的钟增亚,穿着深蓝色的西装,认真地系着领带,却顶着一顶戏谑调皮的小丑帽,戴上了一副红鼻子圆框眼镜,看起来端正又灵动、妙趣幽默。

  这样端正又灵动、矛盾又和谐的气息,在钟增亚的画中也是如此涌现。他的画作,一笔一墨,能看出深沉厚重的艺术功底,西方的素描速写与中国的传统笔墨情趣相融,西方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的写意意趣相交。而那灵动则体现在匠心独运的画面构图、浓烈跳跃的缤纷色彩和浪漫的人物形象。

  在钟增亚代表性的表现历史人物的作品《楚人》中,数九寒天,一树树的梅花,漫天怒放,占据画面的大部分。寒梅深处,毛泽东与齐白石两人傲然而立,似在梅花林中漫步、交谈。赏梅要冷,越冷越香,越冷越雅。细细端详两人,冬日凛冽的风肆意吹拂,两人的衣角和须发向后方拂动。尽管雪地冰天,但两人踏雪赏花,尽情畅谈,气宇轩昂。自然与人物的融合,高洁与浪漫的气韵,伟人与艺术家的情怀使人回味无穷,作品的美感也由此得到升华。

  如何在保留中国画传统精神、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西画技巧、推陈出新,是钟增亚孜孜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他认为笔墨挥洒处可反映人的灵性与自然之美,是艺术家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化,笔墨本身具有完整的审美价值,对于西方技法则采取“为我所用”的开放态度。钟增亚最具代表性的《黑衣女》系列作品,鲜活灵动。他笔下的黑衣女,体态轻盈优美,服饰以墨色渲染,装束特征来源于岭南、惠安和湘西三地女性,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审美价值。在《黑衣女》系列作品中,他将大面积的水墨渲染出女子的曼妙姿态,以赋予变化的墨线仔细勾画女子神态或体态,两者有机结合,提升了水墨画的表现力,也显示出他高超的书法功底。

  钟增亚作画从不打草稿。他的画既能让人感到鲜活的生活真实,又能体悟到精湛的艺术真实。艺术家杨福音曾回忆钟增亚作画时的场景,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先画素描稿,再将生宣纸蒙在素描稿上拷贝,而是用炭条极简略而又准确地将小稿子上的形象搬到宣纸上,然后在大白瓷盘里调墨,然后交替使用细笔粗笔勾勒涂抹上色,须臾,一位在乡下就着油灯著作的老教授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潇湘墨客多情志

  “1982年9月15日,星期三,雨。苗族社员从几十里山路到此地,打着雨伞穿着朴素的衣服跋山涉水,心爱的服饰和首饰都未穿戴上。我夹着速写本,打着雨伞,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发现一组背影,我展开本子来画,便一手操笔,一手拿本,腋下夹着雨伞,脚下穿着皮凉鞋,踏在泥水之中。雨簌簌地下,沿着雨伞篷角滴在脚上,速写本上也滴着水,真有犹如上战场那般吃力、辛苦。画兴虽浓,但抵不过水的搅乱,画了几件就告退了。”

  “在表现手法上,我采用李可染画山水的笔法,吸收汉砖、金石等方法,造型略带夸张,为了表现山区农民的勤奋、敦厚、质朴的形象,为了使画面洋溢泥土味,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比较适应,画完以后效果尚可。这幅画在晚上才完成全部墨稿,深夜12点才睡觉。”

  展厅内,钟增亚日记中的片段被朗读出来,制成视频,观展的人们不由得聚拢。只言片语间,一个满脚泥泞,裤腿湿透,怀抱画具,眼神如火一般的钟增亚从苗寨山乡里慢慢走过来。

  钟增亚始终怀着对艺术的真诚,笔不离手,走到哪里画到哪里。他怀着火一般的情感,无拘无束地尽情宣泄真切感受。很多与钟增亚谋面过的艺术家都会提及钟增亚的“小纸条”。和作家周立波常年在口袋里放一张纸和一支铅笔,随时记录写作灵感与素材类似。钟增亚的口袋里也常有这样的记录工具,有时是一个速写本,有时是一方小白纸,有时甚至是烟盒里的那一层纸。

  “不随时好后,莫做古洋奴。墨客多情志,国魂不可无。”钟增亚多次回忆起关山月的这首赠诗带给他的激励。钟增亚曾说,“一个艺术家的心灵只有铸进了国魂,才能存铿锵的风骨。”或许也就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指引下,他的画作里充满了对家乡土地和人民的深情。他通过大量速写训练,直面生活本色,大胆突破传统技法,用个性化语言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创造出那么多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了一批艺术经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