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俊
通讯员 廖鹤松 李嘉儒
大雨如帘,炙热的水泥马路蒸腾起层层白雾,耷拉着脑袋的禾苗重新挺起腰杆。涟源市古塘乡种粮大户吴胜昌一扫愁容:“山上2亩多地有救了!”
8月17日15时许,涟源市气象局抽调一门火箭炮支援旱情严重的古塘乡、安平镇。工作人员抓住机会作业,增雨炮弹冲上云霄,成功实施人工增雨。持续20分钟降水,为干裂的土地送来及时雨。
涟源市地处娄邵衡干旱走廊,截至8月16日,全市受灾面积达到12万多亩。面对高温大旱,涟源市乡村三级联动,3000余名党员干部坚守抗旱一线,与广大群众一道“追云逐水”斗“旱魔”。
“蓄引保调”农田无忧
“水库有水,心里不慌。”8月18日清晨,看着从水泵管道抽出的河水奔向稻田,古塘乡白竹岭村种植大户吴龙图心里踏实了。“220亩水田,利用车田江水库引来的渠水,每天能持续灌溉8个小时。”
“7月以来,全乡共计增加抽水设备86台,分别就近在车田江水库、白竹河、本村水井池塘取水,不间断灌溉周边农田,平均每天抽水1.4万立方米,灌溉农田3200多亩。”古塘乡党委委员谢礼介绍,有效缓解旱情,得益于河渠疏浚、蓄水充足。
涟源市强化旱情研判,提前投入资金,筹备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机械设备,进行渠道维修养护、清淤清障。5月汛期以来,涟源市职能部门和灌区各乡镇未雨绸缪,加快水库建设进度,尽量多蓄水保水。7月份,全市主要库区电站关机停止发电,蓄水保灌溉。截至8月15日,全市蓄水工程蓄水量达1.056亿立方米,为灌区抗旱储备了充足的水资源。
村民“自救”节水守水
月明星稀,夜幕深沉。8月17日23时,在安平镇岛石村的翻水井,灯光映衬下,村民吴汗兰和童兆书忙个不停。“一号泵停机休息,向三号泵灌区抽水”“去井口看看水深,不要浪费水”……远处值守农田的镇村干部,不断发出调水指令。
“我们在这里坚守调水已有18天,都是村民自发自愿的。”吴汗兰告诉记者,花屋片共有200亩水田,因水渠水位下降、水量太小、距离太远,无法解决灌溉需求。片区48户村民自发组织,利用翻水井抽水搭管灌溉。
“井水有限,不能浪费,同时也为了避免村民用水产生矛盾。”经过商量,15位村民自愿成立调水队,负责抽水、分水和看守,确保所有水田灌溉。“每个班2个人,每次3小时,24小时不间断。”童兆书告诉记者,“都是为自己做事,大家很齐心,保住了农田就保住了希望。”
在镇村两级干部带领下,全镇11名种植大户通过抗旱自救基本解决灌溉问题,其他受灾村民也各显神通,确保农田用水。镇里投入经费修缮和清理渠道,确保水渠畅通、有水可用;安排60万元,采取以奖代投方式,鼓励村民投资投劳,购买水泵水管,打井引水。
“四级引水”从容应变
“台上组蓄水山塘水位不够,10多亩水田明天无水可用!”8月17日19时,在龙塘镇文石村村部,收到一线干部信息后,村支书刘桂培立即组织人员,连夜从第三级蓄水山塘接通300米水管。23时许,汩汩清流奔向田间,焦急等水的刘美奇喜上眉梢。
龙塘镇是涟源市重点干旱区域,文石村村干部却气定神闲。原来,一条条规格不一的水管将全村连成了“盘丝洞”。驻村第一书记李建芬说:“我们搭建‘四级引水’体系,层层引水,全村覆盖,随时可以从容应对。”第一级,在湄水河开挖250米引水渠作为主取水点;第二级,把水引向进村水渠;第三级,通过管道和水渠连通,将水引向各片区山塘水库储备;第四级,通过山塘水库引进农田。
为帮助村里搭建引水工程,涟源市电力部门抽调人员根据管网布局,设置8处380伏农用抽水电排,实现抗旱用电无忧。李建芬介绍,“四级引水”体系如同树状结构,以电排点为主要节点,完成蓄水抽水和灌溉。只要山塘水库有水,不管哪片田缺水,都可以通过水渠和管道直达,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