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钱的猪
这几年猪肉的价格时涨时跌。前年农户老王养了3 头猪,那时1 斤毛猪4 块多钱,把猪卖掉可换2000 多块钱。但去年肉价大跌,1 斤毛猪就2块多钱。老王没有别的法子挣钱,只好又多养了2 头猪,收入勉强与前年持平。
按一般供求定理,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高涨时,说明需求旺盛,人们便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挣更多的钱;价格下滑时,说明需求萎缩,商品卖不出去了,人们自然也会相应地减少供给。但老王却反其道而行之,猪肉价格低下来了,养的猪更多了。实际上,老王急需钱来支付各方面的开支,可是他能够拿来交换的只有猪。如果市场对猪的需求量降低了,他别无选择,只能养殖更多的猪贱卖。陷入这种窘境的穷人是悲惨的,生产得越多,市场需求就越萎缩,他们也就必须生产得更多。
人们需要假货
20 世纪20 年代,美国为了减少酒精对酗酒者的危害,颁布了著名的“禁酒令”。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项初衷良好的法令却导致无数人由于喝劣质酒而中毒。
因为“禁酒令”,人们再想获得威士忌,就只能通过走私或者私酿,威士忌的价格也随之大涨。但高收入者无论威士忌的价格有多高,想喝照样喝;而低收入者却发现他们喝的威士忌价格已经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他们有两种选择,要么少喝或者不喝,要么靠劣质威士忌过瘾。于是美国因为饮用了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的烈酒,而导致中毒、失明、残废、死亡的人数急剧增加,受害者基本上都是穷人。
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商品质量,政府会强制执行某些标准。但标准一高,成本上去了,穷人又消费不起,反而只能购买更加劣质的商品。
(摘自《经典阅读》2011年第4期 杨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