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福布斯》杂志18日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企业2000强排名。在排名前30位的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其中4家是银行。银行再次“引领”了中国企业在《福布斯》上的排行,继续扮演中国规模最大、利润最高企业的角色。
如果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如果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行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互动机制,见到这样的榜单,无疑是令国人高兴和期待的。只是遗憾的是,这是行政性垄断的结果,所以对这样的榜单,我们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更有理由担忧中国经济的未来。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中国的银行已出现了两次业绩“大爆发”。第一次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国有商业银行出现的信贷规模“大爆发”;第二次是货币政策紧缩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银行出现了效益“大爆发”。由于连续近年来企业普遍出现了资金紧张,面对严峻的形势,国有商业大银行趁机大幅上调利率、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边贷边存、搭售理财产品等。前者留下的“后遗症”是,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加大,企业和民众的经营负担、生活负担加重;后者留下的“后遗症”是,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效益急剧下降,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向银行。由此可见,银行这两年的规模和效益大扩张,是以牺牲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代价的。
这几年,中国实体企业经营的难度越来越大,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社会资本不愿意再在实体企业待下去,实体产业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另一方面,银行、房地产、资源性行业等盈利水平太高、经营太容易,对社会资本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许多社会资本明里暗里进入了这些领域,也使社会利润大幅度向这些领域转移。实体经济被“空心化”,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的一大隐忧。如果银行、资源型企业等仍然在不规范行为之路上走下去,那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摘自《上海证券报》4.23 谭浩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