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山东两会,提案质量被摆在重要位置。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以来,对40件涉嫌抄袭的提案予以撤案并对提案者进行约谈。(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政协委员抄袭提案偶有听闻,但有一定的普遍性,山东省政协的“曝光”可谓露出了冰山一角。政协委员抄袭提案是对政协委员职责的糊弄,缺少基本的履职意识,有辱政协委员使命。
相当一部分委员把“政协委员”当成了身份与荣誉,视履职为走秀,提案往往被当成证明存在感的差事,于是会前胡拼乱凑,不仅出现抄袭提案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提案本身针对性、可行性存在很大缺陷,这也是提案效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的重要因素。
“提案抄袭”除了“糊弄”的心态之外,恐怕也离不开容易“糊弄”的环境。各级政协组织对这类现象过于宽容,某种程度促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提了白提”反而成了催生糊弄心态的借口。所以,要委员认真起来,政协组织得先认真起来。从这角度来说,山东省政协对抄袭提案予以撤案和约谈,对委员履职进行监督,具有破冰意义。
一直以来,政协委员如何积极履职总是囿于号召式的倡导,全凭委员个人的认识与自觉,管理失软普遍存在。尽管一些地方完善了委员管理的规定,监督有所加强,但被辞退基本是委员违法违纪或者长期不参加活动。至于委员履职状态,很难有一个准确判定的尺度,也是管理难点。对“提案抄袭”说不,判定相对容易,不失为加强委员履职监督的一个切口,有普遍借鉴价值。
对于委员“出工不出力”或者“履职不尽力”,造成提案质量不高之类的问题,恐怕还应从工作机制上,增强委员履职的严肃性,赋予委员履职激励与约束的内涵。政协“月主席、季常委、年委员”的状态,不仅是委员政治参与机会少的真实写照,并且提案大多时候都只是“一提了之”。去年,全国政协提出将稳步推进提案及复文公开,这不只是提案公开的制度设计,客观上把提案的提出与提案的办理交给公众评判。无形中对委员是看得见的约束,不敢糊弄、不能糊弄,自然变得严肃与认真起来。
■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