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 漆巍 张開杰
在教育部提出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指导下,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积极探索并实践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通过“‘校内+校外’师资队伍协同、‘课内+课外’学习场景协同、‘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协同、‘静态+动态’学习方式协同”的四项协同,构建了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现代化的融合发展样态。
一、“校内+校外”师资协同:构建专业师资队伍的生态学视角
基于生态学理论,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协同与平衡。学校通过“校内+校外”师资协同,有效解决了融合发展中的师资薄弱问题。校内,采用“自学+共研+专家引领”的模式,结合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如设立奖励、组建大教研组、在线研修社群等),提升了校内教师的综合素养。校外,则通过行业合作、大中小一体化推进等方式,与高校、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及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形成了具有科技特色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师资生态圈。
二、“课内+课外”场景协同:学习场景的多元化与整合
依据情境学习理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且情境对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课内+课外”的场景协同,实现了学习场景的多元化与整合。课内,依托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将专家学者引入课堂,丰富了教学资源与学习体验。课外,则利用“一公里科学资源圈”,通过校家社协同,组织学生走进企业科普基地、人工智能展厅等实践场所,开展实践研修,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协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补
在教育技术学视角下,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互补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的课程教学协同,整合了线上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虚拟实验环境及交流社区等,与线下课堂教学形成互补。线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灵活的学习方式,而线下教学则注重实践操作与项目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资源的充分利用,初步形成了多元融合的课程资源。
四、“静态+动态”学习方式协同: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校通过“静态+动态”的学习方式协同,促进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静态学习注重案例分享、思考辨析,通过生动仿真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展示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动态学习则强调情境体验、实践感悟,通过参观企业、科普馆等活动,以及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决策带来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长沙高新区麓谷第二小学在探索教育现代化与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实施“四项协同”的有效实践策略,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深度融合,还为学校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