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馨仪
近日,调查揭示,一些机构正利用高校综合测评排名的漏洞,举办门槛低、获奖率高的“水赛”,吸引学生缴费参与。
(10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学生参与这些“水赛”,获得快速“刷经历”,进而能在校内综合测评中得到更高分数的机会。
部分学生对明码标价的“证书”“竞赛”趋之若鹜,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显然不利于其个人成长发展,也背离了高校设立相关制度的初衷。
回到“水赛”的问题,参与者往往认为,即使这些奖项含有一定水分,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或升学增加筹码。他们可能觉得,在激烈竞争中,任何一点额外的优势都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不惜参与“水赛”。然而,花钱买奖,让竞赛沦为形式主义的秀场,失去了竞赛应有的意义。到头来,学生成了这些无良机构收割的对象。
要制止这一情况,还需从根源入手,对其釜底抽薪。一方面当然要打击、遏制“水赛”,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提升监管效能;另一方面也应完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层面,要努力让求真知的学风超越单一量化的评价。唯有如此,各类竞赛、活动才能够回归“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