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文昌街道第二小学 任巧红
书声朗朗是“书香校园”的基本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不仅仅要由口腔发出声音,更是心、眼、脑等器官神经中枢的合一。目随文移,心逐文走,朗读时的注意力要求高度集中。语文课堂朗读是将课文中的语词、句子、段落的有声化,利用声音的大小、缓急、感情的变化生动体现文本的魅力,融合视觉、听觉、感觉,赋予文章一种新的生命。情在“读”中,“读”中生情。朗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发现、感受作品的美;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朗诵中积累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在自己的文章中加以运用。下面粗浅谈谈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朗诵的方法。
一、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置身于“我就是作者”
一篇好的文章,只有透彻地了解了作者的生卒、经历、作品、成就、影响以及创作背景,才能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学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感情,置身于“我就是作者”,在反复朗读中,他们越加声情并茂、恰到好处,很容易就能整体把握好文本。
古诗词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教学时,学生更难把握其思想感情。在教学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时,我引导孩子们先了解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所以在还没有指导朗读时,我就能从孩子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战胜娄山关的喜悦之情。稍稍指点之后,孩子们就很好地读出战争的惨烈,战士们无畏的精神,豪迈的气概,以及打胜仗后的喜悦心情,配上音乐,孩子们读得更动听了,真的是诗如歌。
二、走进文字,品味文辞,置身于“我在情境中”
中国文字美得无可挑剔,中国汉字有韵律之美和灵性之美,足以浸润心灵让我们为之动情。在朗诵中要注重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意境之美,将无声之文辞化为有声之朗读,将无图之文章化为有图之意境。有时,体味好某个、某些词汇和句子,就是把握住了整篇文章的重点。故在朗读中,对于重点文辞、文句要加以强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更能达到“一辞通全篇”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也说:“美文需美读。”在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我觉得这样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益处。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记得最牢。在语文教学中,每次遇到美的文章、好的文章,我都会分享给学生们,每周五也是我和学生们约定的读书日,在班会课上也常常举行朗诵比赛。朗读之美,不仅让孩子们在课堂学习时心旷神怡,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积累更多优美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认知范围。走进孩子,让他们爱上朗诵、爱上阅读、爱上语文,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欣慰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