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安化县东华完小 夏国荣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构建情感课堂,焕发语文生命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1、尊重赏识,以爱浇灌生命
教师应怀着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2、倾注投入,以情浇融生命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情境,心融入文本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成为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
3、挖掘探究,以文默化生命
语文课堂应努力追求语言训练与人文感悟的有机结合,二者并举,做到既不因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机械枯燥训练,肢解课文;也不因重人文熏陶而只让学生感悟,虚化语言的学习。训练之中有感悟,感悟之中有训练,并且因文因人而异。文本有短有长,并非处处皆佳景,其中不乏平淡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选择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以及最美的语言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
二、构建互动课堂,焕发语文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发挥潜能,焕发活力,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发展创新思维和提升实践能力。
1、创设情境,实现生本互动,焕发语文生命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境遇、感受思想。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进行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2、创建模式,实现生生互动,焕发语文生命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造性。
3、教引导学,实现师生互动,焕发语文生命
语文教师应真实地转变自己的角色,真切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跳跃、呼吸,我们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语文课堂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构建生活课堂,焕发语文生命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四、构建诗意课堂,焕发语文生命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是他们精神寄居、心灵依托的场所。作为语文老师,应帮助他们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从而提升课堂的生命价值。
1、创设诗意情境,营造诗意空间
不少失败的语文课堂干枯、呆板、乏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意的匮乏。新课标强调读物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教学时,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如诗一般优美的语文课堂”,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2、顺应学生天性,挖掘诗意潜能
我们要摆脱应试教育的重重束缚,顺应学生的天性,积极引导其打开想象的大门,让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其对美的认识与发现能力,获得无尽的思想启迪。
3、拓展课堂空间,勃发诗意生命
解读新课程,我们发现课程教学是一首诗。鼓励学生当小诗人练习说话,是对课文多角度的延伸,也是以补白的形式让学生驰骋想象,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语文有了诗意,就有了活力,有了灵魂,有了生命。
新课程呼唤开放、灵动、有智慧又有活力的课堂。课堂上经常奏响情感、互动、生活、诗意的乐曲,那么,每一个课堂都将是一段和谐动听的华彩乐章。我们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方生命拔节、快乐成长的净土,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 “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