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第一小学 彭 萍
优秀国学内容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能为国学做些什么呢?国学又能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做些什么呢?
一、用国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讲到国学,很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令人头痛的古文、古诗词之类的,畏难情绪油然而生。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告诉学生:国学是语文中的一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与我们血肉相连,早已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之中了,国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次,我与学生谈及《论语》是孔夫子与学生们平时的对话之时,便讲到《子见南子》中的“天厌之,天厌之”,是指老夫子对着学生子路发誓,说若是干了你讲的那些事情就让他天打五雷轰。这么一讲学生笑了,也都明白了。我顺势又跟学生讲了古人一写文章就用文言文这种形式的智慧,古代的学问家早就发现中国各地不同时期人们的口语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果都用口语写作,一段时间后,后人就不能完全明白前人文章中写的是什么意思了,采用文言文这一固定形式,使现在的我们都只要稍加学习就能明白两三千年前古人写的文章。
二、用国学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德育
国学作为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深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血肉灵魂之中,始终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力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用国学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尊、爱国责任、孝顺父母、勇敢坚强等优秀品质,加强德育的渗透。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我带领学生们了解故事背景,弄清楚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体会其中的忧国爱国情,也感受其中蕴含着的勇气与决心,一个女子写出如此富于大丈夫气概的诗句,令人敬佩。同时,让学生参照花蕊夫人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诗句,更深地体味亡国破家之恨。这样的古诗有很多,如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找出几首辛弃疾的诗词作对照,如辛弃疾的《送剑与傅岩叟》《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诗词。课外,我多次抽空与学生们一同学习《弟子规》中的内容,培养学生们孝、悌、友、恭、信等优良品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用国学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首先注重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其次注重带领学生弄懂字义和字的演变;再次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读音的掌握主要依托拼音和字典,字义的掌握也是如此,弄清了字音、字义,再组织学生掌握汉字书写。比如在教学《示儿》一诗,学到其中的“祭”字时,除了讲字音字义,我还告诉学生:“祭”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上面左边的斜“月”代表肉,上面右边变体的“又”代表手,下面的“示”代表祭桌,整个字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了解了“祭”字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们,凡是含“月”字的汉字多与肉有关,学生们兴趣盎然,进而发现凡是带有“王”字旁的汉字多与玉石有关,学生们由此发现了汉字其中存在的规律。我还依托《说文解字》等学习文言文的工具书,向学生们介绍我国汉字的演变历程、字音字义等。讲到《说文解字》,我随即给学生们讲了陆宗达(训诂学家)拜黄侃为师的故事。在学生学习《观书有感》一诗时,我给学生讲 “鉴”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大盆也。以及后来为何会引申为镜子的。这些国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
四、用国学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面
国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像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中医中药、象棋围棋、道德风俗、饮食文化、婚丧嫁娶、唐装汉服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国学的一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借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能更深刻地体会国学的魅力,感悟国学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字经》中的从“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到“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仅仅用了三百个字,就将一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完整地揭示了出来,实在是令人叫绝。《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而且一个姓有一个姓的故事,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千字文》由1000个不重复的汉字编成的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且脉络清晰,熔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知识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