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无限拓宽了教室的边界,无论身处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网络,都能听到名师名课,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也因为网络变得方便,只要打开互联网、手机APP,即使是“十万个为什么”,也能轻松找到答案……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出现批改作业的机器,便是技术带给老师的“福音”。不得不承认,批改作业是一项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譬如英语作业,单词拼写、语法,都是学生容易犯的错误,由老师一词一句批改起来,却又大费精力。换作机器“老师”来,效率便大大提高了。
当然,会有人对智能时代的到来心存质疑:既然机器那么“牛”了,还要老师有什么用?笔者恰恰认为,正因为机器越来越“牛”,老师才显得更为重要。
有智能机器的课堂上,学生通过作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机器当堂批改,快速统计得出大数据,老师只需看看数据,便能看到学生的知识盲点和误区,利用课堂时间,老师便能查漏补缺。如此一来,智能机器介入教学,让课堂更为高效,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智能机器出现,也解放了老师的手和脑。长期以来,繁重的教学任务一直是教研、创新的拦路石。教师不是机器,精力有限,花在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增多,能够用来与学生交流、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便会减少。而后者,是教学的关键,更是机器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教学的环节。
由是观之,我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应该是老师们如何安放被机器解放的双手和大脑。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艺人照样存在,因为他们用双手,创造出了更有温度、更人性化的产品。而我们的老师,也应该如手工艺人一般,精雕细琢,成风化人,像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快乐。你看看,机器都那么“牛”了,新时代的老师们,应该更“牛”才是!
主持人: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