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苍梧县龙圩中学 徐柳键
陶行知说:“唤起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所以会引发了全班的争论,最后形成了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东吴应该获胜,因为这是历史事实;二是认为曹操应获胜,这样中国就可以统一了。三是认为谁胜了都不好,反正都是打仗,遭殃始终是老百姓。于是,我接着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成年人而言是很容易的,但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却很少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将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去看待历史、现实、去看待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又如我在一次教研课上搞“即兴演讲”比赛,由于是初次搞,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打头炮”,我只好点名。那位被点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嗖”地站了起来。“呯!”他把邻座桌面的一个茶杯碰到了地上。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他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我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他在同学们的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走上了讲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上述突发事件面前,教师能因势利导,幽默地把与演讲无关的事情与演讲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使尴尬局面变成了热烈的气氛,使一起突发事件于幽默的话语中化解。可想而知,假如老师责备、批评或者挖苦几句,那将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使尴尬的局面更为尴尬,甚至使活动无法再进行下去。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已见。在思考辩论中,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老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老师也毫不吝啬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真知灼见,他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去深思的,学习它进而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且合理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那才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做的,也是迫切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