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桂阳县教育局 徐成永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学科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呢?这就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感受,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在创设教学情境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和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图、文、声、像并茂,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巧妙新颖的教学情境,就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信息技术手段的这种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优势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一课时,我播放了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开头片段来创设情境,视频片段围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中雨果对圆明园的描绘文字,为观众展现了一幅美轮美奂、宛如仙境的园林景观,学生们沉浸在“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顶……”的优美语言和梦幻神奇的画面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这一世界奇迹的无限魅力以及大文豪雨果对它的深情赞誉。有了这个情境作为导入,后面教学中学生对作者立场态度和情感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打造“有效课堂”。
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抽象的概念、事物、现象往往超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知范围,形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和教师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对课文理解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或者学生难以感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打开了一个缺口。
例如,《安塞腰鼓》中的一个重点兼难点便是品味文中描叙的安塞腰鼓的特色,可是从小生长在南方的学生们没有接触过腰鼓这种舞蹈形式,更加没法只通过文字就能真实地感知到安塞腰鼓这一陕北大型鼓舞艺术所具有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独有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安塞腰鼓的视频、图片,接着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在腰鼓背景音乐中让学生们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这样,原来抽象的事物立刻鲜活起来,等到了评析环节,教师只要再稍作点拨,学生就能很好地结合具体的词句品味出安塞腰鼓的特色。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避免了旧式的繁琐讲解,使之在抽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之间建立起双向联系,启迪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思考问题,解决课文的重难点,使教学效率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流于呆板、单调,教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占了大多数时间,而留给学生阅读、欣赏、感悟、思考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学习模式进行死板的、局限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得到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培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注意力,缩短了教师的授课时间,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恰当引入,拓宽了课文的知识面,能够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从而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我在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灵活借鉴《春》、《济南的冬天》的景物描写手法,进行15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这时我为同学们展示了几幅各具特色的自然景物图片,再配以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在舒畅、轻松的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美。最终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景物的意境中去,想象力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了创新的火花,描绘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