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澧阳镇中学 洪菊香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现在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仍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诸如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这种千课一面的程式化教学,漠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倡导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张扬个性、融入自我、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文本的真正阐释者,教师还阅读权给学生,就能唤醒学生的审问意识,学生的头脑将不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将成为一个被点燃的火把。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研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和课本不再是信息仅有的来源,他要求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走向图书馆、网络去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例如学习《空城计》,《三国演义》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可以掀起一个“读三国,品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通读一遍《三国演义》,并且利用中午、自修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
二、以尊重为前提,转变教师的角色
“以学生为主体”己成为大家共认的语文教学基本准则,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这种学习的自主不是天赋,要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自主变成现实的自主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当代阅读教学改革主张把师生感情投注的深度、表达与交流的幅度、智慧挑战的频度、尤其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思想的主宰者和行为的约束者,而是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目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过分强调教师在研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认为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怎么实施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们做什么、怎么做。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摆脱教师权威、教师中心的思想。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往往变成老师向学生发出指令性意见。这样,教师依然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依然是处在支配学生的地位。结果就是以教师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的学习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以文本为基础,把握研究性解读的尺度
立足文本,首先要求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音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吟咏感悟,品味文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例如《世界最美的坟墓》一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就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发现问题。
研究性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离题万里,造成“散乱的活跃”的局面。因此,研究性阅读教学应适度回归文本。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字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认为研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二个环节:第一,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应注重课前的学习准备。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应尽可能把媒体选择、使用、控制的权力交给学生,以利于学生广收各种有效信息资源,拓展视野。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胶着状态时,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以协作的态度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