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白沙乡灵佑庙小学 黄莎萨
最近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感受颇深。《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学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
一、毛泽东诗词表现为典型的“诗言志”。
“诗言志”之说,屡见于先秦以来的古籍,为历代优秀诗人所遵循。“诗言志”,是中国古代人对于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作为中国诗歌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史。这样的诗歌传统,必然被毛泽东所接受。毛泽东的诗词,无论写景、咏物、或是抒情、喻理,都为“言志”。这个志在毛泽东诗词中首先表现为充盈期间的是抱负,使毛泽东诗词有着真切、生动、壮丽的理想启示录和理想感召力。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与中国人民血肉相连。和许多革命先驱一样,经历了由爱国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毛泽东诗词“诗格”慷慨激昂。
“诗格”,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也是由来已久的。它的含义大致有这样几种:一种是指诗的体制、格式或格律;一种是指诗的品格、风格或格调。毛泽东所说的“诗格”是属于后者。柳亚子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后,极为激动,赞赏不已,当即次韵奉和,盛赞毛词高格:“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禾农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其中“黄州太守”,指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他打破了唐五代以来婉约词风的传统,开创了豪放词风的传统,开创了豪放词风的新生面。
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又是绚丽多彩的,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不同的内容与情感。如《黄鹤楼》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是深恨的情感,在历史的沉思中带有雄浑之风;《忆秦娥》中“雄关漫道真如铁”感情悲壮,“而今迈步从头越”转而奔放,诗中放射出激昂慷慨的光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居高临下,气势博大,喜悦之情不可抑揄;“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语言轻悠,气象壮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振荡风雷激”则刚健峭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奔放雄壮;“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畅快舒展,“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真情缠绵;“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常宜放眼量”则真诚恳切。
三、毛泽东诗词“诗味”无穷,意蕴丰富。
“诗味”的“味”,也是一个最富于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味”,本来是一个味觉概念,把它引入艺术领域源远流长的,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有了。到唐代司空图,真正用味觉充当艺术感觉,并进而将味觉概念转化为诗学的审美范畴。但是宋代以后,“味”的内涵又日益复杂起来。
“诗味”,大致是指意味、韵味、品味、有余味、能回味、耐咀嚼等意。所谓“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就是指作品里含蕴的味道。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提出宋诗“味同嚼蜡”的问题。“味同嚼蜡”的“味”,也是指“诗味”,不过这是从反面提出没有“诗味”的问题。蜂蜜是甜食中的美味,因为它是多种香甜美味的复合体、统一体,而蜂蜡就没有什么味道。由此品诗,诗中所含的可以引起读者美感享受的意蕴越丰富,那么“诗味”也就越多。由此可以推断,能引起读者美感享受的意蕴才是“诗味”。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造成“诗味”。
四、毛泽东诗词语言凝炼,推陈出新。
古代诗词讲究炼字锻句,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说法。毛泽东诗词语言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变化则一动万随,其绚丽则飞虹舞空,其激昂有铿锵之声,其雄健则气压昆仑。语言形象、凝炼流畅,又善驱驾古人古事,古为今用,时有创新。
毛泽东诗词灵活运用典故,有时是反其意而用。西汉司马迁《谏猎疏》有语“枯木朽株尽害矣”。而毛泽东却反其意而用,说“枯木朽株齐努力”,在我军包围国名党军队时连枯木朽株也发挥了帮助我军反对敌军的作用,正是化腐朽为神奇。鲲鹏是《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由鱼变来的极大的鸟,通常是褒义的,在毛泽东诗词中却贬用指巨大的恶魔,“六月天兵惩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灵活运用若妙手生春,任其驱使。
我们说毛泽东诗词不愧为我国当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一道靓丽的风景。时代伟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面对中华诗史上这一奇宏景象,我们应踩着历史前进的脚步,追寻时代激越的回声,孜孜不倦地研读毛泽东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