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石羔小学 谢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的有效途径。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国有“文道合一”传统教育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叶圣陶先生的“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的教学思想,坚持文品和人品的结合,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一、习作训练中要明确德育目标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题,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内容。教师要熟悉课标对各年级作文的要求,明确每次作文的德育要求。这样,作文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就能达到“传道”的目的,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比如一次看图作文,画面是九月十日教师节那天,一个小姑娘将手中的一束野菊花插在老师办公桌的笔筒里的画面。在指导中,要让学生明白:画面虽是陈旧的,但我们的想象永远是新鲜的,而且画面的内涵是亘古不变的。要让学生知道,教师节是什么时候确立的,为什么要设立教师节?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你和老师的交往中有什么难忘的事?然后明确中心:“尊重教师,敬爱教师。”由于这中心和内容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师对自己的种种关爱,自然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教师在指导时,结合“八荣八耻”教育,可先让学生讨论“哪些事情属于社会主义新风尚”,然后确定中心: “爱惜劳动成果”、“为灾区人民捐款”、“义务邮递员”等。让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对学生的作文定有启发。总之,语文教材中的每道习作训练题,都具有深刻的的德育内容。习作指导时,教师要把握题目的德育导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内容,弄清写作目的,力求通过习作做到“文道合一”,这是培养新一代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习作训练中要关注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社会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斑斓绚丽,教师只要留心观察,德育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教师要把日常的写作教学、德育和社会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了,眼界就会开阔,作文时眼界就会更宽一点,胸襟就会更开阔一点,思考就会更深入一点,文章就会写得更活一点。这样,既能达到习作训练目的,又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如人物系列、课文系列、传统文化系列、新闻系列等指导学生分系列积累写作材料,让学生在积累过程中得到教化。总之,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发掘的因素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能力,丰富习作内容,拓宽德育渠道。
三、养成作文习惯,陶冶学生情感
作文是学生文化心理结构在言语层面上的外化,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构思文章的过程是通过字词句篇来表达思想、观念、立场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过去所接受并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梳理、发现、顿悟从而加以强化并使之升华的过程。学生作文训练不应拘泥于教材中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提倡我手写我心。应多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训练。如口语训练、写日记、片段训练等。指导写作这类生活作文时,要注意做到三结合:与学生学校生活相结合;与学生家庭生活相结合;与学生社会生活相结合。只有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学生才能在动笔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陶冶,从而达到作文与德育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