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深刻领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实践和时代逻辑,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民立场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实践,更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创造出真正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优质成果。人民立场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它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人民立场是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的保障。坚持人民立场,才能确保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这既是社会主义文化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最终目的。
共建共享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共建共享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建立健全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均等化水平。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人民大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设施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文化交流和传播。文化交流是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间友谊和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文化繁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理性化,这就要求不断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加大文化创新力度,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格、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丰富、多元、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盛宴。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推进文化市场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文化产品交易和流通机制,积极推动各类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促进文化产品广泛传播和多样化推广;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文化市场公平有序运行,不断让人民群众获取更丰富的文化资源,享受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共同富裕研究基地(湖南工业大学)特约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促进共同富裕的政治哲学研究”(22CZX0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