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剑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找准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将为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指明方向。
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推动工业制造智能化转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础。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新质生产力是新制造的催化剂,新制造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装备和新信息技术等领域,新质生产力为这些行业发展提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智能生产、智能物联和产品创新等。在智能决策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数据实时监测和分析,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在智能生产中,通过机器视觉和机器人技术,自动检测零部件和装备,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调控,提高生产线的灵活性、适应性。
建设战略产业安全链,深化新兴产业链式集群化。持续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向先进制造业聚集,提升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链式集群,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空海先进产业和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积极推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促进链式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有优势产业双向赋能;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深度融合,深入破解由自然因素、政经因素、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等叠加或耦合所带来的安全隐忧,确保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安全链良性运行。
推进科创成果转化,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强前瞻性谋划和顶层战略部署,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行业全球安全力和产业世界影响力;着力打造政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不断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和未来技术的原创性研发、持续性供给和无缝性转化,强化高质量科技支撑作用,持续优化算法和提升算力,发挥平台经济的巨大网络效应;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统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不断拓展和扩大生产边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产能置换和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推动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体系的优化发展。
创新金融支持新机制,建构需求导向支撑新体系。着力创新金融产品供给和优化服务模式,加快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和迭代,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构建有力的企业发展普惠金融支持机制,优先保障“专精特新”和“独角兽”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不断调整和创新金融制度安排,深化金融行业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不断壮大耐心资本,推进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的柔性生产,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构建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关注具象化场景落地,保持金融流动性合理充裕,着力保障金融科技创新与有限资源投入、审慎风险防控、高效价值产出之间的平衡,强化利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金融支持引领。
培育高端创新型人才,推进产、才、业发展同频共振。用足用活用好人才政策,加快布局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跨界高端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选贤任能机制,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体系,建构产业发展前沿靶向的用才灵活制度,完善创新人才本位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增值作用;汇聚战略创新人才力量,促进产、才、业融合发展,广泛造就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拓展个人经济空间、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提升个体创造力和个体对集体的贡献力,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