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焕发非遗光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罗娟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其中73%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在农村。对非遗进行系统性保护,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焕发非遗的独特光彩,激发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扎实做好系统性保护。非遗系统性保护是指对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性保护、整体性规划和合理性开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创造发展的新方式、新方向,包括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传承人的积极性及健全管理体系等举措。

  首先,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非遗资源的动态管理。现代化技术(如网络、媒体、人工智能及AI仿真等)具有效率高、传播快、直观性强等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非遗线下资源转为线上资源,并通过短视频、直播、人物访谈、线上展示及人机对话等方式,动态化地向国内外传播与展示中国非遗资源。其次,提升传承人的积极性,提高传承效率。非遗传承人具有丰富的非遗知识和精湛的传统技艺,承担着学习、传播、保护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任务。然而,目前非遗传承人不少面临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后备人员不足等问题。同时,以口口相传、面面相授为主要传承手段,传播方式陈旧,效率低。故需要提高传承人的待遇,使其生活稳定且有保障,这样才能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此项工作。同时,需要传承人学习现代化知识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传承效率。最后,加强政府监管,健全管理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我国非遗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空间异质性明显,系统性保护工作区域差异巨大。建议建立非遗资源的监管平台,加快健全非遗保护制度。

  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非遗源自民间生活,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充分挖掘非遗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能够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非遗的持久生命力。集中展示非遗的文化精髓,培育非遗传统工艺品牌,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非遗系统性保护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非遗资源,推动建设非遗特色旅游。将文化遗产与自然资源或环境紧密结合,鼓励推出以特色非遗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等,向社会大众宣介独特的非遗文化。举办非遗旅游展示节,生动呈现形式多样、特色明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非遗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的融合发展。

  促进乡村人才振兴。非遗系统性保护增加乡村就业机会。随着非遗资源的综合开发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乡村将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乡村人口的就业形式将更加多元化、灵活化。如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会构建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等一体的服务业链,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择业,缓解乡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非遗系统性保护激发人才无限潜能。政府提供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返乡务工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逐步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非遗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非遗产业的高端人才,让人才为非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指导。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非遗系统性保护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不仅依赖于充足的物质财富,更依赖于丰富的精神文化。非遗文化作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本意识,形成了中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等途径实现价值转化,增强乡村居民对非遗文化资源的认同感、获得感。将数字化技术、现代科技与传统非遗相结合,让非遗文化有效地融入现代生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乡村居民对非遗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非遗系统性保护重塑美丽乡村形象。非遗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深刻地影响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情怀。用居民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手段去传播非遗文化资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乡村居民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让乡村更美丽、更健康。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