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紫婷 蔡海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业、国家富强的基石、共同富裕的基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具有突出的复杂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点。面向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应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积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教育新篇。
紧扣时代主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基础教育体系。当前,我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型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应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现代化体系;以改进投入方式、师资标准、培养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探索构建0—6岁一体化、包容性的现代化学前教育体系,探索推进多层次职业教育与高级中学结合发展模式,切实提升基础教育育人水平;健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扩充机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发展格局。
推动“五育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趋势,是体现育人模式转变的新思维、新模式、新战略,蕴含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和实践逻辑。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基础教育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全面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努力实现“发展素质教育”这个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目标。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当前,我国人口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与调整,学龄人口出现“排浪式”变化,人口规模的变化和不断加速的城镇化正在重塑教育形态,并对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应紧扣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公共教育服务的期盼,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因地制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健全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坚持财政性教育经费不低于4%的底线,合理提升基础教育经费,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人口和城镇化规模的变化,画好学龄人口峰谷变化“一张图”、用好学龄人口预测模型“一个工具”、建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一本台账”;以优质教师资源配置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省各地中小学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快速缩小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差距;坚持抬升“底部”,把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蛋糕”做大,抓紧抓实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
用好科技创新成果,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步伐。在世界教育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用好科技创新成果,才能有力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加大数字技术赋能,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强大动力。应以教育数字化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师生数字素养,加速推进数字化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数字化协同育人体系的成熟完善,有力提升基础教育现代化水平。
统筹社会资源,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落实和推进“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学校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统筹利用全社会相关资源,坚持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同期治理、校内与校外同步规范、国家与地方双向发力,共同构建并维护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应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和实践渠道,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持续做好“双减”工作,积极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打破政策和部门壁垒,整体规划社会相关资源的统筹利用,健全教育要素流通机制,加快家校社“教联体”改革,加强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形成协同育人大合力。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