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蒲英
9月3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共衡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在衡阳开幕。笔者在开幕式现场采访了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著名美术评论家杨惠东。
蒋蒲英:2018年开始,您多次来湖南采风创作,今天又来衡阳出席“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开幕式。首先,我想请您谈一下对这次展览的总体印象。
杨惠东:目前,湖南有“湖南中国画双年展”“南岳衡山中国画双年展”两个常设国展,这次又举办“潇湘风华——中国山水画作品展”。这是湖南对艺术家的尊重,长此以往,定会形成新时代湖南文化新品牌。这次展览共展出274件作品,总体上来说,作品质量比较整齐,这种整齐有两层含义:一是总体质量比较高,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二是作品典型地体现了展览主题——潇湘风华,作品对于潇湘这一文化意象的呈现、阐释、体味,对潇湘时代精神的萃取、延展、升华非常成功。
蒋蒲英:在全国第十四届美展各门类展览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展的时候,举办这么大型的国展意义何在?
杨惠东:本次展览的主题是“潇湘风华山水画展”,相对于国展,这种专项展览在学术空间上的探索的步伐更大一些。作者们从展览的主题生发,题材选择、表现形式、装帧制作更加自由,个性化、融合性、设计感更强烈,学术探索的意味更浓郁;另一方面,全国美展容量有限,而“潇湘风华展”参展作品题材更为丰满,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是有益的补充。简言之,这次专业展览与14届国展一起呈现了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概貌与全景。
蒋蒲英:展览对中国山水画学术探索方面有些什么样的呈现?
杨惠东:在山水画学术方面的探索是这次展览的亮点。这次展览对于潇湘审美意象有一个比较整体、充分地阐发和表现。
在中国文化中,江南、潇湘这两个词,非常有意义。它们有共性,也有所区别。共性在于同为南方文化的集大成者。江南文化可能更多地脱胎于中原文化,是晋室东渡江南地区以后,中原文化与当地的山水人文相结合产生的极具苏南浙东浙西地域特色的文化,它在中国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绘画语言为小桥流水、微风弱柳,无论是元四家,还是明四家、清四王,都有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等特点。潇湘从地理上讲是湖南的全境加上广西北部的一个广阔地域。潇湘文化的底色是楚文化,以神秘主义、浪漫主义、家国情怀为主基调,在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湖湘士民在习俗、风尚、思想上组合重构了区域文化形态,在山水画中的绘画语言多为江河浩荡云蒸霞蔚、群山绵延雄奇苍茫,从宋迪《潇湘八景图》、董源《潇湘图》开始,到米家山水,无不呈现清幽朦胧、平淡天真的人文精神。
在东亚文化圈,特别是日韩的古代绘画中,潇湘八景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日本近代的富冈铁斋也画过潇湘八景。潇湘文化和江南文化,是并置在中国传统文化天空里闪亮的双子星。这次展览就是把潇湘文化这种特质、审美意象,用各种中国画的手法呈现出来,既与北方山水拉开了距离,也在与江南文化的差异化表现中有了让人兴奋的辨识度。我认为这种呈现既有学术意义,对美术创作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样巨大。它不仅是对自然风貌的描绘,还对祖国山水的时代性特征进行了提炼,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展现,更是对潇湘文化意象的一次升华。湖南去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山水画展”,对潇湘这一审美意象的定型起到了作用,不管是在社会面还是在美术界都非常认同,这次全国各地这么多山水画家这样整齐地用中国画语言表达“潇湘风华”是湖南成功打造潇湘文化品牌最有力的证明。
蒋蒲英:您将潇湘文化与江南文化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我们对潇湘文化的概念及形成的历史渊源更加清晰了。这个展览从微观的笔墨展现有些什么特点呢?
杨惠东:我从个人的直观感觉来说,这次展览作品艺术语言呈现有一些共性:构图多为层峦交错,跌落有序,瀑布是烟云岚气、潭渊江河的视角连接,一山为主山连山,云气氤氲水缠绵;皴法呈现丰富,聚散有致,披麻皴、点子皴、铁钩皴为主,小斧劈皴、淡斧劈皴都有运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山势挺拔,树木葱茏,流水蜿蜒;笔触遒劲古朴,书法添色增香;设色淡雅,浅绛青绿,水墨淋漓。
作者们不拘泥于描写潇湘地域特色山水,对潇湘美学精神继承和弘扬达成了高度一致,并有所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时代精神时代风貌的山水画表达的审美境界的开拓上,在笔墨表现的形式变化上,与传统山水画比较,展览作品境界更为宏阔,追求动感时尚,在空间分割上引入一些构成的意味,涌现着时代气息。
湖南要继续将这些展览,一届接着一届连续办下去,潇湘既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又是一种中华美学意象,就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推广,这也是湖湘文化的新名片。
蒋蒲英:这个展览是湖南省文联湖南第三届旅发大会的一个配套项目,也是湖南文联加大“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想请您从美术评论家的视角,谈一下美术展览对地方文旅发展的意义。
杨惠东:艺术活动赋能文旅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具体到“潇湘风华展”对衡阳的旅游宣传,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一方面,地域文化是旅游景点的灵魂和精髓,对旅游经济有着支撑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在旅游景点之外的艺术展览,由于它的稀缺性和鲜活性,让游客有了在这一段时间里非来不可的理由,观众期待在艺术展览中探寻最显著的地域文化基因,有了文化艺术的存在,这种旅游它才是有意义的,不再是单纯的“路过”。
“潇湘风华展”收到4500多件外地作者的投稿,作者在创作时大概率会到衡阳到湖南采风写生,甚至要在衡阳住上一段时间,带来的人流物流是客观存在的。
游客看了展览之后,再去游山玩水,看到的山和水就是通过潇湘文化意蕴的“滤镜”之后的感觉,自然山水就与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融为一体了。我想,如果每次旅游节庆活动都配套办一些展览,并且成为一个范式的话,文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就落实落地了。
蒋蒲英:这种模式还有一些什么地方需要提升?
杨惠东:要充分运用展览的成果,将展览的优秀作品作为旅游节的各项活动的宣传内容,或者在旅游景点大屏和网络宣传小屏上滚动播出,这种广告可以与举办地的景点美食融合在一起,雅俗共赏。还可以在政府各部门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增加宣传的文化氛围。
蒋蒲英:“潇湘风华展”这类展览有些什么需要改进?
杨惠东:如果说这类展览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展览作品没有逃脱国展的一些固有模式。概念化的构图,似曾相识的表现风格,很多冲刺国展的工作室的模式结构和形式,还是存在。
二是,入展作品的尺寸和形式略显单薄,建议不一定全部是要六尺整纸的竖式,可以有长卷、册页、扇面、尺幅等等尺寸,甚至可以有绢本。
三是,在这样的专业画展中要加大对写意山水画的征集,特别是大写意,让观众在锦绣潇湘中体味笔墨精神与写意精神。
四是,类似的山水画展可以把展览分成几个单元,按形式、内容、技法进行分类展示,既可以很好地诠释主题,还可以进行中国画的科普,这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靠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