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刘家璇 余蓉
学生没考好,老师该担全部责任吗?近日,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本学期所授三门课程不合格率较高,被学院要求反思整改,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发布通知,要求狠抓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6年过去,大学教与学之困依然存在。
选课现状:一边吐槽课程“水”一边争抢
“水课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老师在台上‘念经’,我们在台下与周公抗争。”“水课就是老师的个人脱口秀,而我们是不能提前退场的观众”……一直以来,大学里的“水课”总是被学生们吐槽。
湖南某高校学生敖钦阳(化名)有一个上课坐前排的习惯。“我坐前排,只是为了拍PPT更清楚。”敖钦阳说,有的课上,老师就是照着PPT念,鲜有拓展的知识点,拍下来期末前突击复习一下,就可以通过考试。
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纸上谈兵的设计方案……湖南某高校学生曾灿(化名)认为,创新创业课、心理健康课这类公共选修课是“水课”的重灾区。
一边吐槽着课程“水”,一边却为着轻松争抢“事少、易过”的“水课”,看似矛盾,却是不少大学生的选课现状。
在大部分高校,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湖南某高校一位哲学教授受访时表示,他开设的一门关于康德哲学的课程,因为要求学生深入阅读原著并进行课堂讨论,难度较高,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评分打得很低,“一片苦心,却换得自己伤心。”
“这种‘威胁手段’使得很多教师不敢‘较真’。”湖南某高校负责教师教学发展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当前已出现了“分数膨胀”的现象:为了获得更高的评教分数,老师倾向于给学生更高的学习分数;而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也会相应地给老师更高的评教分数。在某些学院,老师的评教平均分若低于90分,几乎就意味着排名垫底。
进退两难:“金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受欢迎
与“水课”相反,“金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高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跳一跳”才能达成。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金课”并不完全等同于“受学生欢迎的课”,要受学生欢迎可能要对课程难度做出让步。这让许多大学教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每个专业的学生都会对某些专业课程“谈虎色变”。如拓扑学、量子力学、电路原理、免疫学等课程,因其高难度令学生学起来十分煎熬。湖南某高校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她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曾遇到过不少学生试听后退课,当她询问是不是因为要求严作业量大时,“没想到一片点头表示赞同”。
但也有许多“金课”,是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的。
得知自己的专业课要学Python时,湖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大二学生郑景恒有些抵触。但听完第一节课,他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常规的教学逻辑,往往从基础开始,逐步构建复杂概念。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复杂的语言结构和算法入手,层层剖析、抽丝剥茧,最终回归到简洁明了的算法程序上,这让我悟出了一些底层逻辑。”
“医学类课程可以说是有点枯燥的,但有些课程却能唤起我们攻克的决心。”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谢林西回忆说,在一堂课老师将电影《周一清晨》的情节与现实案例穿插,指出部分医生存在忽略患者情感需求的问题。这让她对医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医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要有一颗对患者的同理心。
如何解困?更考察高校教学管理智慧
消灭“水课”,重视教学是第一步。一些高校也在努力,如:百万奖金奖励教学名师、上课好的副教授破格晋升教授、定期组织教学培训……
如何改变教师因害怕学生“报复性低分评教”而不敢上难度的情况?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实行教师同行评价,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同时,学校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和管控。
“水课”还来源于部分高校办学存在功利性。“如今高校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过于重视升学率、就业率。为了让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很多学校会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考核时适当放宽。”熊丙奇说。
但在发达国家,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率不到50%的情况颇为常见。过高的毕业率,一定程度上反而反映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上存在质量把控不严的问题。
对此,熊丙奇建议,高校一方面要淘汰不合格学生,“严进严出”,拒绝给不能达到毕业资格的学生“放水”;另一方面,重视平时的课程教学,引导教师花精力研究教育教学,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拒绝“放养”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