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敬仰的报社

  罗浩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正处逐梦的青年时代。身在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边远山区,连电灯电话都没有,我想知道外面的一点消息,唯一渠道是看乡邮员一周送两回的《湖南日报》。

  当年我们一个大队连小学毕业的都不多,我是方圆十里唯一的高中毕业生。我常想,一定要做点有意义的实事。于是经常看《湖南日报》学写新闻。可是连续一个月寄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

  一天,我又写了一篇农村学校的小稿子,心想这篇不见报我就不写了!说明我不是这块料。

  也许是老天照应吧,不久之后,我收到《湖南日报》“学校生活”专栏编辑李凌沙老师的来信:“你寄来的稿子,我都认真看了,写得不错。只是抓题材、定角度要改进……”随信还寄来几本《湖南日报通讯》。这封来信,对我来说仿佛是黑夜中突然旭日东升,一片光明,我又重新鼓起了奋进的风帆。

  在凌沙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开始学着写新闻。不久我写的《劝学记》在1982年3月4日见报了。除了写学校生活外,还把视野拓宽到农业、工商各方面,在和凌沙老师通信的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想去一趟省城。去湖南日报社,认识、请教更多的编辑老师。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是1982年5月26日,我带着3篇工工整整的手写稿子,第一次来到省城,走进了湖南日报的大门。

  凌沙老师接待了我,带我到报社院子里的招待所,亲自帮我登记,中午时分还带我去他家吃饭。

  下午,我来到凌沙老师办公室。他首先搬个凳子让我坐在旁边,递来热茶。我环顾办公室,各位编辑办公桌上都是稿山,个个伏案,鸦雀无声。

  凌沙老师仔细看了我的三篇稿子说:“一篇《学校生活》可以考虑;一篇难发;还有一篇我带你去请教工商部的老师。”他还说,“你要多看、多写、多思,将来写作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听了他的话,我兴奋得难以言表。

  第二天下午,我在报社参观学习,开眼界。边看边问,才知道一张报纸是怎么出来的。

  从报社回到山里,我就像一辆开足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不停歇地奔跑在乡间小路上。那几年,我每次寄去稿件,总会收到凌沙老师用毛笔写的回信,内容从指导写稿到关心我的进步,事无巨细,循循善诱。因工作变动搬家12次,我都首先把这些信和信封收好,至今珍藏着。

  由于报社不少老师关心指导,我对写稿满怀希望,充满信心。不管路途险远,甘冒艰苦风霜。改革开放初期,我步行58里路采写的《百岁老人赞今朝》于1983年正月初一头版见报了,被报社评为优稿。后来,我被聘为好几届湖南日报通讯员。随着写的稿子见报多了,我也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一直到后来就职央媒,在省城也生活工作33年了。

  报社是我的导师。每次经过长沙芙蓉中路上的报社大院,我总要习惯性地看看报社。过去报社的办公楼已成历史,崭新的智能化高楼代之而起,让我心中满是感慨。我眼前总浮现当年的情景,记起老师给我回信中的叮嘱:“不骄不懈,继续努力。” 

  是啊,几十年来,我有幸认识报社的许多老师,他们的指导帮助如在昨日,让我倍感亲切,受益终身。

  近几年,因工作轻松些许,生活沉淀,闲暇时光遇见亮点,我又向湖南日报湘江副刊和新湖南客户端投稿散文或诗词。

  文艺创作,我是半路出家。可近几年又得到报社老师的关心指导,照顾我的积极性,给我编发不少作品。如今手机方便,又随时得到报社老师的指教。我每天一起床就打开电脑与手机看湖南日报与新湖南客户端,每读有益。

  岁月如书,时光飞逝。今年欣逢湖南日报创刊75周年,真诚祝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