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维
核心提示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努力完善市场体系,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活民营经济内在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这一科学论断既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导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是从引入市场机制破局和启航的,是被学界肯定并为实践所验证了的正确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样离不开市场机制这个法宝。为此,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努力完善市场体系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广阔的市场舞台上大有作为,让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中各畅其流。二是完善产权保护、契约关系、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让所有经营主体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独立自主,依法经营,自我发展。三是减少要素市场上妨碍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的限制性措施,减少消费领域干预和限制消费的政策条款。能由市场自行解决的问题、配置的资源,政府应充分尊重市场而不干预。四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政府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共物品、应对市场失灵上。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加强对市场发展安全的预测、防范与调控,实现市场调控的数字化、智能化,给人民群众一个放心、便利、实惠的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要素市场。
正确处理行政权力与市场的关系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关键是从深层次上解决好行政权力、超经济特权对市场机制的任性干预、破坏与替代。权力错配资源容易造成大量重复浪费、低效甚至无效的建设项目、面子工程。为此,要特别防止行政权力、非经济特权随意干预市场,任意分割市场,强制垄断市场,盲目替代市场。只有消除这种权力对市场的任意摆弄和暗箱操作,才能还市场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市场机制才会有效运行。必须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明晰行政权力与市场的边界,完善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体系,警惕并防止行政权力、超经济特权与市场机制的错位和错配,防止公共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大力破除各种非正常的市场分割与市场垄断,真正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及时弥补市场的缺陷与失灵。要让政府行为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做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治理要依法透明、恪守契约、公平公正,接受监督。在行政力量早已退出的已经放开的市场充分竞争领域,不应借政府有为的名义重新介入,以防违背市场规律,增加权力变异,滋生腐败,形成资源错配,影响市场活力。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了要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推进能源、铁路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做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另一方面,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激活民营经济内在活力,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注意从稳预期、强信心、增实恵上重视和激励民营经济的内在发展活力。
营造更加友好的舆论环境。中国民营经济非公经济是市场机制的“天然伴侣”,改革开放以来新涌现的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正是我国经济改革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而产生的。国企与民企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两大主力军;当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更是“三稳”(稳预期、稳就业、稳增长)的基础之一;尤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如何重新认识民营经济、善待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恢复企业家和广大民众的投资与创业信心,充分让市场主体恢复活力,既是当务之急,也是深化改革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经济学界常用“56789”来说明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这是全国民营经济占比的总体概括,有的省则超过了这一比重,比如浙江省。经过多年发展,湖南也形成民营经济“76999”发展格局,即为全省贡献70%左右地方生产总值、60%左右税收、90%以上科技创新成果、90%以上新增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经营主体数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民营企业更是生力军,不仅贡献了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而且在人工智能、大模型、芯片设计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光伏、生物医药创新制造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方面显示越来越大的活力。前些年,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极左思潮和民粹主义情绪,值得警惕。为此,要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对网络上种种否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错误思潮说不,清理怀疑、歧视、贬黜民营经济发展的种种奇谈怪论,廓清思想迷雾,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友好的舆论环境,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预期。
营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一是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的市场机会。要制定和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基础建设项目、重大科研创新项目、重大战略产业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鼓励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二是规范涉民营企业的行政检查。工作重点放在推动民营企业依法雇工、依法生产经营、照章纳税上面。三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环境。要制定出台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2005年2月国务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非公经济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重新审视,根据近20年来的新情况新变化予以调整充实,并上升到行政法规的高度重新颁布,或纳入全国人大立法范围通过立法确定。
营造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靠大批民营企业家运筹帷幄,锐意进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对各类经营主体的共同要求,民营企业也不例外。民营企业家应胸怀产业报国、实业强国大志向。一是企业的宗旨使命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福祉为重;二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绝不能损害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弘扬产业报国精神,把企业振兴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相结合,把企业发展的兴衰与民族复兴命运相结合,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精神动力。尤其在面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的新考验和新挑战面前,民营企业家更应弘扬产业报国精神,把国家安危、民族复兴、人民安康幸福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发展的大局观和价值观,营造聚集人才文化兴企的环境,提升掌控市场供求变化的能力,提升为国为民的思想意识,不断书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作者为湖南工商大学教授、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研会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