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熊丹 程茁鑫
7月26日,常德市鼎城区“双抢”接近尾声,早稻获得丰收。记者走访3位种粮能手——十美堂镇个体种植户余述彩、双桥坪镇家庭农场经营主李小龙、镇德桥镇种植大户雷明正,问及种粮收成,答案不约而同:种粮肯定能赚钱!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来到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时强调:“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走稳走扎实。”
精打细算、精耕细作降本增效——
每亩早稻成本控制在475元
59岁的余述彩是鼎城区十美堂镇白泥洲村党总支书记,今年自主承包水田面积13.88亩、流转经营面积15亩用来种植双季稻。
记者见到余述彩时,他刚开车从镇上办事回家,衣着整洁,皮鞋干净。
“自主承包的13.88亩早稻,卖湿谷挣了18900元,亩均收益1361.7元。扣除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886元。”余述彩告诉记者,去年双季稻,获纯收入32928元;今年早稻来势好,只要下半年风调雨顺,收入会超过去年。
白泥洲村耕地面积6000多亩,全村50亩以上的大户有18户,多种农业经营主体并存。余述彩是个体种植的典型代表,和土地打交道30多年,深知种粮需要精耕细作。他认为,种粮致富的秘诀,在于精心培管、防大于治,通过精打细算实现降本增效。
“水稻生长期要留意‘三青三黄’,并不是全过程绿油油的就好。”余述彩说,种粮就跟养娃一样,每个环节必须精心照管。“比如,秧苗不长个儿,就要及时补锌肥,防止僵苗。”
“什么时候施肥恰到好处,什么时候防治最有效果,要是时机把握不好,直接影响生产成本。”余述彩说,种粮是一门大学问,精打细算才能挣得更多。
余述彩种田,除了收割时请农机抢工时,其余环节都亲力亲为,每亩早稻成本控制在475元,流转的部分每亩支出300元流转费。“个体种植户规模不算大,但只要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种粮肯定能赚钱。”他说。
技术是粮食丰收的关键——
全套农机每年节省开支近30万元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不断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25日清晨5时,鼎城区双桥坪镇宋家坪村,43岁的李小龙驾驶旋耕机翻耕稻田。1个多小时后,10亩田完成翻耕。此时,妻子把早餐送到田边。
李小龙早年在镇上开照相馆,后来改行做农机服务,依托1台收割机、1台旋耕机,服务面积1000多亩。2009年,两口子办起家庭农场开始种粮。每到农忙季节,李小龙聘请季节性短工下田作业,妻子负责做饭、送饭和计工、发薪。
今年,李小龙种植双季稻407亩,早稻迎来丰收,每亩收益1350元。“除开生产成本850元,每亩净收益500元左右,比往年高200多元。”李小龙说,种粮没别的巧,技术是丰收的关键。
他告诉记者,2010年刚种粮时,由于不懂技术、缺乏经验,算不准水稻生育期,一场寒露风致使几亩试验田颗粒无收。2011年,他流转5亩棉花田用来种水稻,结果一到抽穗扬花期全部倒伏。
自那之后,李小龙积极参加区里、镇上组织的农业培训,学以致用,逐步将家庭农场规模增至680亩。他的双季稻、再生稻、稻油轮作,样样出彩,去年各项种植纯收入接近50万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
“从投入和产出来看,适度规模经营能极大提升种粮效益。”李小龙深有体会,现在的农田规整,适合机械化作业,买农机也有补贴,种植规模1000亩以内的家庭农场,尽可能配齐全套农机。“光是农机作业成本,我每年就能节省开支近30万元。”
政策托底,给粮农吃下“定心丸”——
每亩田全年补贴300多元
种植大户具有规模经营优势,是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5日下午,鼎城区镇德桥镇的2024年双季稻(早专晚优)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59岁种植大户雷明正组织3台抛秧机抢插晚稻。他流转经营水田面积1870亩,其中早稻种植1520亩、晚稻1570亩。去年,水稻种植纯收入62万多元。
“今年早稻丰收,价格好,亩产湿谷650公斤以上,加上各类补贴,收入接近30万元,比去年高不少。”雷明正告诉记者,种粮致富的秘诀,除了政策托底,还在于做细田间管理。
雷明正流转的稻田大部分在示范片内,这里不仅免费提供种子、全年每亩15公斤化肥,还有育秧补贴、病虫防治补贴、大户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补贴。
“各种补贴算下来,每亩田全年补贴300多元。”镇德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周伦文告诉记者,项目支持、各类惠农政策托底,给种粮大户吃下了“定心丸”。
雷明正曾在当地做农资生意。2013年,有农户主动提出将田地流转给他。“以前,哪怕是种10亩田,收入过万元都很不容易,农民种粮没干劲,纷纷外出务工。”他从流转的70亩田起步,开始种粮。
尝到甜头后,雷明正逐年扩大规模。他对流转土地统一整理,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采取工厂化育秧、机械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机、良法,开展绿色统防统治。
由于流转面积大且分散,开车巡田一圈都要2个小时。为管好粮田,雷明正聘请当地11名经验丰富的种田“老把式”担任日常管理员,年底对高出平均亩产的管理员给予每亩10元奖励,提高其积极性。
农忙时节,雷明正需请工人40多人,每年工资开支100多万元。“作为种植大户,我会进一步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带动更多农民通过种粮增收致富。”雷明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