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永玉与吉首大学的不了情

    黄永玉在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作画。(资料照片)吴文炼 摄

    黄永玉画作《读书是老虎长翅膀》。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6月23日,细雨蒙蒙,风雨湖里的荷花悄然绽放,吉首大学的空气中透着淡淡的荷香。远山子规啼,呼唤黄永玉归来。

  6月13日是黄永玉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吉首大学黄永玉艺术博物馆黄永玉的巨幅画像前,不时有师生前来敬献鲜花、默哀。

  黄永玉生前曾3次接受记者采访,都提及与吉首大学的缘分。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

  提起黄永玉,人们会想到他的画、他的雕塑、他的木刻、他的散文、他的小说,还有他的诗。

  在黄永玉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好的,谁对他的家乡有半点微词,他就跟谁急。他在诗中咏叹:“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你的。”

  黄永玉14岁背着一个小包袱,沿着沱江,像表叔沈从文一样离开家乡,去翻阅社会这本大书。无论走得多远,他总是牵挂着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晚年黄永玉频繁归乡,别人问及,他谦虚地说:“本事用完了,回家乡再捡一点。”

  黄永玉的街坊友人、吉首大学学报原主编刘一友教授将黄永玉的艺术风格,概括为对楚艺术精神的吐故纳新。“在凤凰充当大湘西‘首都’的200余年中,随着沅水中上游水系城乡人群的涌入,将楚文化大量带入,使之奇迹般地得到一次整合和张扬。这遗存的楚风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永玉打上了浓厚的重情爱美的烙印。”

  2007年6月29日,黄永玉欣然接受邀请,被聘为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他做了题为《我的逃学生涯》的演讲,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学生问:“您总是利用一切机会推广湘西,推广凤凰。在您的心中,家乡和异乡的情怀有什么区别?”

  黄永玉答:“我自己的家乡就像我自己的被窝一样,有味道,别人也许不习惯,我却感觉非常好。”笑声和掌声一同响起。

  “爱家乡故而爱吉大”,缘分从画作《故乡荷塘》肇始

  “爱家乡故而爱吉大。”吉首大学张建永教授将黄老对吉首大学的爱理解为,“他对吉首大学的信任建立在浓厚的故乡情结上”。

  黄永玉与吉首大学的渊源可追溯到1982年。

  是年5月27日,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造访吉首大学,黄永玉陪同。

  当天,沈从文与吉首大学中文系的师生见面、座谈。

  沈从文讲完后,大家请黄永玉讲话。黄永玉摇手说:“手艺人,不会讲。我转回去,画张不像样的画送给大家吧!”当天下午,黄永玉就给吉首大学作了一幅画《故乡荷塘》。从此,一个画家与一所大学的缘分越来越深。

  1998年,吉首大学召开沈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其间,黄永玉为吉大师生做讲座。只能容纳200人的阶梯教室差点挤“爆”。黄永玉戴着一顶贝雷帽,嘴里衔着烟斗,一副洒脱的样子。是年,黄永玉为吉首大学题写“风雨湖”“凤凰楼”等匾额。

  1999年8月13日,黄永玉画《湘荷白鹭》赠给吉大,现陈列于黄永玉艺术博物馆。

  黄永玉为该画题跋:“知识分子是继承文化与发展文化的活物,全活动充满生机,是很有搞头的,也是值得一生为之奉献的,不过很艰难,很苦,很累,还有一点悲壮。记得我在沈从文先生的墓园竖过一块碑,写了这么两行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我说的战场是广义的,哪个行当不是战场呢,是不是?”

  “很艰难,很苦,很累,还有一点悲壮。”黄永玉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为吉首大学办学历程作的精准注解。结尾的主题仍是还乡,这也可以理解他为日后在吉首大学建博物馆埋下的伏笔。

  “羞涩行囊里的一点点对家乡的奉献而已”

  “我的收藏,我的作品,跟全国的收藏水平,全国的创作水平相比,算不得什么。这只是我离开故乡在外浪荡了一辈子,羞涩行囊里的一点点对家乡的奉献而已。”2006年10月1日,在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的开馆典礼上,82岁的黄永玉精神矍铄,作了简短的发言。

  黄永玉喜欢收藏,多件藏品的归宿让他头疼不已。他把这个困惑告诉挚友、美国博物馆专家哈维·维斯特和夫人姚小波。他们给黄永玉献出一计:捐给大学。

  这个建议让黄永玉觉得“很有搞头的”。

  黄永玉毫不犹豫选择吉首大学。

  2003年7月9日,在吉首大学凤凰楼举行黄永玉艺术博物馆筹建座谈会。黄永玉主持会议,哈维参加了。与会者围绕博物馆的建馆、管理、研究谈了很多,气氛融洽。

  黄永玉曾戏言:“你们建多高的房子,我就画多大的画。”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领衔设计。2006年夏天,黄永玉站在刚刚建好的二楼大厅,铺上一地的宣纸,挥毫作画。

  6月23日至7月2日,82岁的黄永玉每天早上7时起床,8时开始挥毫泼墨。有时中午席地吃个盒饭继续创作。馆藏的《采芰荷以为裳》《子非鱼》《秦时明月》都是他在现场挥就的作品。他曾对记者感慨:“我这辈子不可能再画这么大的画了。”

  华侨企业家王铭和爱国华侨蚁美厚之子蚁民,听说黄永玉在家乡吉首大学建博物馆,毫不吝啬地将珍藏多年的黄永玉的著名作品《窗口》《荷生池塘》捐献出来。

  开馆当天,嘉宾云集。曾得到金庸赞誉“琴韵悠扬,文思流转,金陵才女,举世仰望”的钢琴琵琶双演奏家孙颖,奉上美妙的琴声,她深情表示,“哪里有黄老的作品,哪里就是最好的艺术博物馆”。

  黄永玉艺术博物馆4200平方米,分为序厅、艺术人生、书画天地、收藏世界4个展厅。人们观展中可真切体会到黄永玉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吉首大学对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定位清晰:把博物馆建成人文素质教育的基地,建成对黄永玉艺术人生研究的重镇,建成吉首大学对外开放的窗口。

  从2007年起,吉首大学在每年秋季都组织新生到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黄永玉在新生的心中留下了“湘西可爱老爷爷”的印象。

  6月23日下午,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余琮悦,穿过风雨湖边的竹林小径,去黄永玉艺术博物馆值班。她说,自己从博物馆的一名学生讲解员成为了一名学生讲解员团队负责人。

  “宣讲这些作品,总觉得就是在跟黄爷爷唠嗑,听他分享精彩的人生故事。”余琮悦说,要加入学生讲解员团队,必须经过学校的严格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聘任。

  2019年春夏之交,95岁高龄的黄永玉拄着拐杖来到博物馆看望学生讲解员,他与大家摆了半个小时的“龙门阵”,谈笑幽默风趣。

  这是黄永玉最后一次来吉首大学。

  寒来暑往,变的是不同的讲解员面孔,吉首大学累计招募600多名学生讲解员;不变的是黄永玉艺术博物馆依然发挥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作用。

  近5年来,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接待校内外参观单位约7000个,社会观众约10万人次。美、英、法、德、日、韩等国专家学者,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马苏德·哈立德,世界非遗会员代表等,先后来到吉首大学考察黄永玉艺术博物馆。该馆是吉首大学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也是名副其实的社科普及窗口,获批“全国优秀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吉首大学党委书记廖志坤说:“我们感恩感怀感佩黄永玉先生,忘不了老人家给吉首大学的财富、精神、力量、快乐、影响和未来,吉首大学将感恩前行,不断丰富美育实践内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