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抓好大学生思政教育,亮出高校“双为”底色

  陈丽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大学思政课,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必然要求,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一些错误思潮暗流涌动的当下,高校更应抓细抓实抓好大学生思政教育,筑牢大学生思想信念之魂,亮出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鲜明底色。

  确保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权重。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权重,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成效,也反映了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思政教育的权重可以通过课程安排、教师配置以及经费投入等指标加以评估。首先,就课程安排而言,高校应当在不影响专业课教学的前提下增加思政教育的课时量,避免挪用或减少课堂教学学时,并根据不同教学板块的权重合理分配课时,重点提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内容的课时占比。同时,高校应合理安排教务,尽量不在晚间、周末以及节假日前夕安排课程,以确保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效率。其次,就教师配置而言,高校应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尽量提高思政教师与学生的人员比。最后,就经费投入而言,高校应当保证用于思政教育的经费不低于《建设标准》的要求,并根据学科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合理分配经费。就经费的具体使用而言,高校可以增加思政类图书的采购量,提高对思政类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并聘请知名专家开展思政类专题讲座。

  提升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以往开展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授课为主,是线下形式的单向性教育,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这种形式的教学中,大学生如同在基础教育阶段一样被视为知识灌输的对象,而非主动接收知识并加以反思的主体。激发大学生参加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很关键的一环是提升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参与度。首先,高校可以在增加思政教师数量的基础上,将以往的大班教学改为小组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党的领导、我国国情以及当下世界局势等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其次,高校应当改革思政课的考试形式,将以往以知识点背诵为核心的考试形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如围绕特定议题撰写论文、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基层调研等。最后,高校应当顺应信息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利用慕课、网络党校等平台上的名师课程等优质资源作为教学补充,促进思政教育资源在不同高校间的共享。

  保证思政教育的成效与质量。确保思政教育成效与质量,离不开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拥有大视野和大格局且教学能力过硬的优秀思政教师。首先,要确保思政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极高的政治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者。应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让每一位思政教师都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不走偏”。其次,确保思政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应鼓励思政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支持思政教师做学术、搞研究,通过精进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思政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让思政课堂生动活泼,让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一方面,教师应熟谙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表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不做只会读课本、念课件的“催眠大师”。另一方面,教师应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更为生动、实际的教学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教育内容。同时,教师应走进青年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将宏观的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求学就业中,使其更加接地气、暖人心。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