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支扎根乡村、融入乡村、甘于在乡村建功立业的教师队伍是关键。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既是对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他们精神风范、价值追求的凝练升华,彰显了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这是全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扎实行动形塑的精神,也是培养高素质乡村教师的根与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打造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乡村教育提供基础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坚定乡村教师理想信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眼下,乡村教师发展仍面临着城乡教师数量失衡、乡村教师结构失调、乡土情怀培养失度、乡村教育功能失重、乡村教育数字化环境失利等问题。突围这些困境,仅凭借乡村教师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训练远远不够,需要乡村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
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内核之一,是支撑教育工作者奉献教育的内驱力。比如,在城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下,广大乡村教师面临着“走”与“留”的人生选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老师,推动创建中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了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坚定乡村教师的理想信念、厚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就要充分挖掘身边这些典型事迹和案例,引导乡村教师关切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激发广大乡村教师在乡村奋斗的动力与热情,使其在培育乡村儿童、投身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乐趣和生命价值,真正成为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
厚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坚定乡村教师的理想信念,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感召。乡土情怀既是增强乡村教师归属感的向心力,也是促使其扎根乡村教育、延续乡村文脉、推进乡土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精神支撑。师范院校应注重鼓励学生立志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情怀融入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提升师范生的乡土情怀感知力和乡村教学胜任力。在乡村教师任教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组织家校联谊、家访等活动,帮助乡村教师走出乡村学校、走进村落、走向田间地头,激励乡村教师踊跃参与乡村发展事务,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乡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与乡村民众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便能不断发现自身对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重要价值,增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承担起培养乡村儿童、改造乡村社会等职责使命。
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乡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愿望更加迫切。这就要求大幅提升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让每个孩子都平等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增进广大农村家庭的福祉。现代教育的标准化与生俱来呈现城市取向,较少考虑乡村教育的乡土性与独特性,在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离土离农”,容易造成师范生心理与社会文化两个方面都不适应。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要重视师范生的针对性教学。比如,可加强师范教育在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使刚毕业的师范生在面对农村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时不至于感到困惑和无措。同时,要优化乡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水平,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为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与成就感。
人民教育家于漪从教70余年,她说自己“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是每个乡村教师都能成为乡村教育家,但是只要每一个乡村教师都以教育家精神为学、为事、为人,定能切实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共同托举起中国乡村教育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本文为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深度学习视域下乡村中小学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Y202306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