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良富
乡村教师扎根农村,需要“全科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更需要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与无私的奉献精神、面对艰苦环境坚持不懈的顽强毅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范生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思政教学的意义也更为重大。湖南红色资源丰富,各地师范高校应以红色文化传承为核心,探索思政育人师范路径,培养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价值引领。底蕴深厚和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初心意识、使命意识,具有良好的政治引领、价值塑造、文化熏陶功能,是激发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对师范生培养来说,挖掘其中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人民情怀、忠诚的政治品格、伟大的斗争精神,能够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具体而言,在乡村教师的培养中深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精神谱系、制胜密码等融进血液、浸入心扉,坚定关切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和乡村儿童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引导师范生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厚植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有助于引导师范生将红色基因的强大凝聚力内化于心,将中国共产党人传承的优秀品质外化于行,用红色基因砥砺自己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发和唤醒师范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内在热情和动力。
系统构建立体丰富的红色思政课程体系。课堂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稳定的教育场所,课堂教学是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的主渠道。以红色文化提高思政育人实效,需要系统构建红色课程体系。比如,湖南文理学院在“通识课程、教育课程、学科课程、技能课程”中特设红色文化专场,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教育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材内容相融合写进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运用红色文化寻找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切入点,多方面充分讲述红色文化的内涵、特质,将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人、事、物贯穿整个思政课教学过程,避免形成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通过打造立体式、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引导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乡土情怀,成为理解乡土、热爱乡土、扎根乡土的乡村教师。
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横向看,“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学校要梳理当地红色资源,主动对接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践基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支持成立红色文化社团、举办校园红色研讨会,以重大纪念日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开展话剧表演、课堂辩论、案例分析等红色文体活动。纵向看,红色文化的浸润还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可以通过从基础课程了解、校园文化氛围感染过渡到社会实践体验中,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思政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高校秉持“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发展专长”的育人理念,在思政课创新中加入社会服务模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要进一步强化这种实践。比如,可组织师范生进行红色文化调研,深入红色村落、革命纪念地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利用所学专长提出专业建议;开展志愿者、支教、“三下乡”类实践,为乡村教育注入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社会服务和实践的成果还可进一步运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扮演着现实“受教育者”与未来“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将红色基因融入师范生培育的全过程,充分运用红色基因固其本、励其志、强其能,我们定能培育更多思想过硬、品德过硬、作风过硬、本领过硬的新时代红色园丁,为党和国家百年大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作者系湖南省乡村教育研究基地(乡村教师发展方向)湖南文理学院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铸乡村之魂:湖南地方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师范路径研究”(XSP22YBC55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