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颜石敦 蒋睿 通讯员 胡孟婷 蒋赛
湘潭吉利汽车出口阿尔及利亚,景博机电铁路施工清筛机走俏泰国,湘乡市金河计算机、深思电工开拓非洲市场……今年来,湘潭市外贸进出口凯歌高奏,一季度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7.5亿元,同比增长45.7%,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湘潭市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先后与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业绩一路飘红,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142.42亿元增至2022年374.68亿元,连续7年上榜“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湘潭外贸长盛不衰秘诀何在?
湘钢出口挑大梁,其他企业百花齐放
“湘钢生产的宽厚板,频频亮相国内外‘超级工程’。”湘钢国际贸易部负责人高俊威介绍,因产品良好的口碑,海外订单纷至沓来,一季度新接出口订单26万吨。
湘钢书写桥梁钢、船舶制造钢、工程机械用钢产销世界第一的传奇,产品广泛应用于俄罗斯亚马尔项目、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卡塔尔购物中心等国外重大工程。
为开拓国外市场,湘钢成立上海湘钢贸易有限公司、新加坡公司,组织研发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抱团闯市场,为客户“私人定制”,推进产品迭代升级、产销无缝对接。
2023年,湘钢出口钢材75万吨,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08.4亿元,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其中,出口35.4亿元,同比增长25%。
面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形势,该市外贸走多元化之路,打造以湘钢为主体、其他行业百花齐放的外贸发展格局。
湘潭加大外向型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引重点外贸企业业绩回流、培育外贸出口基地、开发民营企业外贸潜力等,激发外贸增长强劲动能。
湘潭高新区,铁姆肯(湖南)轴承有限公司、迅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产销两旺,一季度实现出口“开门红”;
韶山高新区,三旺实业有限公司、湖南迪润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忙生产、赶外单,现场一片火热;
湘潭县湘莲产业蓬勃发展,挺进省级县域外贸特色产业集群,湘潭“寸三莲”热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借道出海”,自己“搭窝”,积极抢滩海外市场
2020年以前,大部分“湘潭制造”要运至千里之外的沿海城市出口,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高、出口程序繁琐。
“如湘潭吉利汽车,车辆需转运至外地再出口海外,企业不仅要承担高额转运成本,出口创汇、税收也没有留在本地。”湘潭市口岸办主任罗罡说,为让湘潭吉利汽车出海“走得快”“负担轻”,该市积极促成湘潭吉利汽车出口从省外海运转向省内国际贸易渠道。
近年,经省、市两级多个部门协调,湘潭吉利汽车先后搭乘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湘俄速航的火车和货船,跨山越海,走向世界。
“从‘家门口’出口,不仅节省运输时间,还为湘潭吉利汽车累计减少2亿元物流成本。”罗罡介绍,去年7月,湘潭市领导率队到吉利控股集团总部洽谈,促成湘潭吉利汽车从湘潭出海。“湘潭吉利汽车的外汇和税收都留下了。”
湘潭除了“借道出海”,还自己“搭窝”,组建湘潭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助力该市中小微企业抢滩海外市场。
“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入驻中心。经过1年多发展,现在公司月销售额可达40万元,比开门店时多了不止一倍。”湘潭帝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维说,他在湘潭开了家主营汽车照明设备的店铺,前些年受疫情影响,到店客户减少。经人推介,公司入驻湘潭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
戴维介绍,服务中心提供各种培训,让初创型企业熟练使用TikTok、Facebook等外贸平台,还在物流、报关等方面提供便利。“在中心帮助下,就算是零基础的创业‘小白’,也能摸得清门路。”
湘潭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于2021年,提供公司注册、人才培育、品牌推广等全链条服务。2023年,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3.79亿美元,同比增长344.28%,3年累计孵化87家企业,培育湘潭电化、海泡石、帝都光电、湘雨果食品等企业。
政策有保障、人才跟得上,企业出海底气十足
位于湘潭经开区的华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一次性支气管镜研发生产企业。连日来,为交付海外订单,工人铆足劲抓生产。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完成外贸出口额1389万余元。
“湘潭市实施的一系列优厚政策,是公司‘走出去’的底气。”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将建设销售售后服务中心和仓储物流中心,服务德国、美国的子公司,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2022年,湘潭市出台一系列促外贸举措,包括出口信用保险、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便利优惠融资、发展海外仓。
政策有保障,人才跟得上。湘潭11所高校开设23个跨境电商相关专业,通过政府搭台,推动跨境电商产业聚集,撬动人才需求,打造政校企研创人才培养体系。
“创造公司直播历史热度新高。”4月14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跨境电商实践基地,大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李润烨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直播介绍丹诺公司的陶瓷杯、碗、碟等产品,直播近2个小时,热度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列。
湘潭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唐煜介绍,湘潭建立4个跨境电商人才基地,引进湖南瑞通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进驻湖南科技大学、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将基地建在校园、引企业入驻基地、将课堂设在企业、帮人才本地就业、将成果就地转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教学即生产、毕业即就业”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