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4月0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烈士后代赴道县祭拜先烈——
让红军精神薪火相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李文秀 刘奕岍

  洑水河畔,青松苍翠。在道县红34师烈士墓前,红34师101团事务长陈泉木烈士的孙子陈根辉驻足行礼,向长眠在这里的6000余名英烈敬献鲜花。

  “这块碑上刻有我爷爷的名字。我没有见过爷爷,见见他战斗过的地方也好。” 76岁的陈根辉指着碑上的文字深情地说。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4月2日,道县举办清明祭英烈活动。红五军团第34师烈士后代10余人从福建龙岩市赶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祭奠在战斗中牺牲的先辈。

  走进陈树湘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透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大家追忆起英烈的峥嵘岁月——

  1934年11月,红军主力进入道县境内准备抢渡湘江。以6000多名闽西子弟兵为主组成的红34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总后卫,顽强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在师长陈树湘的带领下,全师官兵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4天5夜,完成了护卫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强渡湘江的光荣使命。突围时,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押送途中,陈树湘趁敌人不备,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陈树湘牺牲后,道县人民自发将他安葬。从此,“断肠明志”“绝命后卫师”的红军精神在道县薪火相传。

  从龙岩到道县,800多公里,需驱车10余小时。这条路,闽西烈士后人已经走了多次。2019年以来,每逢清明,龙岩融媒体中心退休记者邱学军都要带领烈士后人到道县追思。她因参与了《绝命后卫师》电视剧拍摄和播出情况报道,与红34师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红34师的足迹,帮助烈士后人寻找先辈。

  “红34师101团团长苏达清是我曾爷爷的弟弟,他牺牲时仅24岁,没有子嗣,我就是他的后代。”苏辉祥打开手机相册,给记者展示了此行的活动照片。3月30日从福建龙岩出发,经广西全州县、灌阳县,到道县,接下来还要去江西崇义县,重温先辈走过的足迹,寄托哀思,宣讲烈士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道县是6000余名闽西红军将士的长眠之地。4月1日,烈士后人在陈树湘烈士纪念园内亲手种植了1000余株象征着赤子之心的映山红,让它们陪伴烈士安眠,并向陈树湘烈士纪念馆捐赠4件珍贵历史文物。

  红34师战士陈炳寿的孙子陈文云,捐赠了一枚保存完好的鱼形门环。他介绍,去年他家200多年历史的祖宅拆迁,这枚门环便是取自中厅大门。“我的太奶奶曾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一名接头户,当时扣响中厅门是红军回家的信号,这枚门环见证了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努力。”

  “先辈的遗志代代传。太奶奶和爷爷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家人奋进。”陈文云介绍,他的父亲在海军服役了16年,哥哥曾是一名空军。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好的告慰。”道县县委书记李天明介绍,道县是湖南革命老区、全省8个红色文化重点县之一。红军长征时期,5支红军部队转战道县,经过全县90%以上乡镇,累计54天,行程近1000公里,留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光辉足迹。

  红34师一营二连特务长吴岳生烈士的曾孙吴祥元说:“我的亲人在这里牺牲,他为之奋战却没见到新中国,现在我重走他走过的路,替他好好看看这里的变化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