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战胜 李梅花
今年来,娄底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以实际成效推动机构编制重点任务落实,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工作质量和水平。
学思想,坚定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正确方向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前行。
坚持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政治属性,坚决落实党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市委编委会议坚持“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8个必须坚持”“3个方面重要要求”和“4个方面重要部署”,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指挥棒”指向哪里,改革重点就放到哪里,机构编制资源就保障到哪里。
突出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主题主线,坚持不懈把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面加强党对重要领域、重要行业、重大事项的统一领导。加强蔡和森纪念馆,锡矿山红军长征公园,红二、六军团长征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等红色资源管理机构建设,突出其政治功能。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学校党政分设。
聚焦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中心任务,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机构职能体系和体制机制,围绕中部地区“材料谷”产业定位理顺18个市直部门和5个县市区、1个园区相关职责。围绕安全保障,理顺32个部门的71项安全生产相关职能。围绕基层治理现代化优化乡镇(街道)机构设置,规范属地管理运行,强化“抓乡促村”作用。
强党性,锻造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忠诚铁军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收获转化为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的强大动力。
市委编委领导坚持不搞“一支笔”审签,机构编制申请事项都经集体研究;在全国率先实行“用编计划管理”新模式,按退编数量的80%核定各单位用编计划,另外20%全市统筹、提级管理,被中央编办《中国机构编制》推介;在全省率先主动控编减人,部署“四减一增”财政供养人员联合管控行动,减少财政支出2.26亿元;强化“归口”管理,在全省率先将机构编制纪律要求纳入市委管理干部任前谈话内容。
推动调研练兵,选定3类25个课题,市委编委领导会同省委编办联合开展7个重大课题调研,党员干部向基层学习、拜人民为师,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0篇,提出有效建议意见83条,化解“老大难”问题56个。8项调研成果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宣传推广,其中根据油溪桥村基层治理模式总结形成的调研报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现路径》,被学习强国和省人大专刊《研究与参考》原文刊发;推动岗位练兵,精选业务骨干参与巡视巡察和市级重点领域改革等中心工作,实战化提升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推动宣讲练兵,组建“宣讲团”,以“流动课堂”方式宣传解读机构编制法规制度100余场。
时刻把党的纪律规矩和机构编制纪律要求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程序按政策办事,定期开展廉政风险排查。自觉配合省委专项巡视“体检”,主动开展“未巡先改”,扎实做好“后半篇文章”,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与市委巡察、专项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统筹起来一体推进、一体整改,反馈问题整改销号率100%。
重实践,探索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管理闭环
坚持系统思考、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对编制使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机构编制资源管理效能。
科学制定“三定”规定。强调单位党组(党委)主体责任,细化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编制配备、人员使用等“四个主要内容”,明确落实时限。在全国首创机构编制论证“三个模板”,有效“过滤”不合理的增编诉求和条条干预,减少叠床架屋、盲目增机构要编制等行为,被《中国机构编制》推广。
规范执行“三定”要求。督促各单位树牢“编制就是法律”意识,细化落实“三定”规定,并将有关情况纳入年度机构编制重要事项报告范围。编办把好总量控制和资源调剂关,组织、人社部门把好人员录聘和晋升交流关,财政部门把好财政预算关。
严格监督“三定”落实。今年2次开展违规违纪违法专项整治和实名制管理系统“亮红灯”实时核查。将各类监督执纪中发现的机构编制问题统一建立台账。交办问题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暂缓其单位办理机构编制事项。落实奖惩机制,综合运用约谈告诫、问题纠正、通报诫勉等手段,发出通报8期,约谈40名相关人员。
积极评估“三定”效益。在全省率先开展机构编制全域评估试点,设置“一五一十”15个评估指标项,相比于中央层面试点的34项指标精简了55.88%;联合20家单位建立共享机制、集中调度相关数据,推行“评估不见面”;评估结果作为核定各单位“基本编制+周转编制+编外员额”的法定依据。瞄准职能调整、权责下放、管理升级、问题严重等单位精简收回行政编制218名、事业编制514名。
建新功,推动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提质增效
综合用好“走找想促”调研成果,着力破解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一批打基础、管当前、利长远的制度性成果。
前瞻性研究有新突破。根据未来5—10年学生生源变化趋势,建立配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数学模型,成功应用到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完善城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调配机制。根据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重塑性改革,调剂编制培育注册全科医生198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5.1名,居全省首位。
全局性谋划有新成效。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领域调剂、向基层倾斜。加强人才保障,各级各部门均预留一定数量空编用于引进人才,建立“编制银行”支持引进人才487名。理顺市本级和区(县市)之间的控违拆违、路政执法等职责,“减市补区”下划编制450名。
整体性推进有新进展。市委编委制定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八条意见”和财政供养人员联合管控“十五条措施”,配套完善“1+N”政策体系,坚持编内编外一并管理,计划管理、余编统筹、空编预留、控编减人等举措一体推进,纪检监察、组织、编办、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一同发力,减少编内人员824人、编外人员983人,稳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在合理、可持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