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凌 戴 鹏
隆冬时节,位于株洲市芦淞区建设街道的文艺巷,市民竞相打卡,老街老巷,被围得水泄不通。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街区,是城市促进消费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芦淞区启动文艺巷提质微改造,经过有机更新,消费新业态不断入驻,文艺巷街区不断蝶变。
以历史为根基——独有的文化最动人
早在半个世纪前,芦淞区的文艺路和老武装部路曾风光无限。
今年83岁的冯磐石,在文艺路住了50多年了。老人回忆,早年株洲最大的电影院职工宿舍就在文艺路上,每天傍晚时分,花鼓戏声、二胡声、歌唱声不时从宿舍窗户飘出来。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这里将文艺事业薪火相传,使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刮起了艺术之风。1990年,在株洲全市道路普查中,当时负责此项工作的建设街道办工作人员多次深入文艺路实地走访,发现此处文化场馆聚集,居民经常在这条路上开展文艺活动,整条道路散发着浓浓的“文艺味”,“文艺路”由此得名。
随着多年的发展,文艺路、老武装部路、百纺路、唢呐巷等街巷逐渐形成“文艺巷街区”。街区聚集了众多年轻创业者,至今已有创意菜、咖啡、文创、花艺、宠物、服饰等不同业态特色商铺52家。
一条不长的老街,浓缩了整个株洲的文艺情怀。拍照、闲逛、或者享受一个弥漫咖啡香的下午茶,都是文青们在这里愿意做的事。
纵观最近文艺巷火起来的店铺、打卡点,并非尽是一些“高高在上”的品牌店,路边“土生土长”的“株洲味道”“株洲记忆”开办得“有滋有味”。各类新潮街巷和个性化十足的“宝藏小店”吸引着大量文艺青年流连忘返。
大多数店门口都放着小黑板,用粉笔字写着自家产品宣传;尽管房子是老式建筑,但门头挂着的招牌色调简约、颜色明快,潮气十足;街区的生活节奏很慢,来“打卡”的大多是“00后”……
多元商业业态——提升街区“吸金力”
如果说产业是支撑城市阔步前行的“筋骨”,那么文化便是塑造城市健康形体的“血肉”,若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则城市尽显灵动之美。
今年以来,芦淞区对文艺巷启动提质微改造,新增了狗狗打卡墙、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功能区,并开展绿化提质、给排水和电气等基础设施提质,用艺术化方式打造IP,种种举措为文艺巷的人气加了一团火。
走进文艺巷,就像走进一座“城堡”,历史的、现代的、文化的、艺术的、时髦的、有趣的、新奇的……它都囊括其中。
“株洲适合开店的地方有很多,但我们选择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小物咖啡的创始人杨可感慨说。
近年来,株洲兴起的街区那么多,为什么文艺巷能从中脱颖而出?这与街区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合理激活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引客是一方面,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至关重要。
建设街道何家坳社区坐落于文艺巷的拐角处,为了保存好当地文化,社区腾出30平方米的空间,专设“老街记忆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街故事、老街名人、老街新貌三大板块,从历史事件到传说轶闻、名人掌故都一一收录。一堵文化墙,无声地回放着老街上的民俗旧事。
在网络经济兴起的当下,建设街道活力面临危机与挑战。坚持设施+功能+人文的“一巷一景、一巷一特色”理念,充分融入地域文化、民俗气息和时代元素,注重城市基因传承,杜绝“千篇一律式”改造,避免“照抄照搬式”模仿,在精致上下功夫,在特色上做文章,留住旧城那份“人情味”“生活味”“文化味”,赋予老街巷新生命、新活力,增强街巷的辨识度。
随着街区有机更新逐步完成,兼具“新潮味”和“文化韵味”的文艺巷,似乎从不缺年轻“俊男靓女”的来访。他们漫步在有历史厚重感的街道,感受悠久的历史和现代潮流的“融合”。
“株洲是一座活跃且有创意的城市。”作为第一批来到文艺巷创业的年轻人,社区咖啡店“小麦咖啡”的主理人王璜觉得,株洲活跃着很多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创业者,文艺巷很多网红店铺大多是年轻老板,凭借与同龄人一起崇尚的开放与个性,让老街在新旧碰撞之间迸发出更闪亮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