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雅丽 刘蒂莎 卢利飞
信访无小事,件件系民生。
投诉举报少了,意见建议多了;缠访闹访的少了,合理合法表达诉求的多了;办理时间缩短了,群众满意率上升了……一个个矛盾精细化解在萌芽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信访知识。
今年,涟源全力推动领导下访、开门接访、集中处访,有效提升了信访工作质效,信访工作正以唯实唯干作风,有力支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参评满意率99.38%,全系统求决类初次信访一次性化解率98.72%,两项指标均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到国家信访局求决类初次信访,从省委主要领导公开下沉接访前的同比上升30%,到同比下降19.05%,下降了将近50个百分点。
关口前移,高位推动抓“事要解决”
向问题“叫板”,让群众“叫好”。
涟源把学习践行“浦江经验”作为开展“走找想促”专项活动、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抓手,推动省委主要领导下沉涟源接访。涟源市委书记刘杰,市委副书记、市长邓伟谋定期调度重点信访事项办理情况,并带领全体市级领导深入镇村一线接访处访,逐件研究化解思路,逐个压实工作责任,逐一交办全力攻坚。
按照“全覆盖大排查、无遗漏大起底、无差别大攻坚、真履责大化解、零外溢大稳控”要求,涟源部署开展信访矛盾“大排查、大攻坚、大化解”专项行动和“涟源先锋万人大巡逻”及“敲门行动”,整合汇总政府“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投诉受理平台的信访事项,并建立预约登记、省委主要领导公开接访登记事项、全市信访矛盾纠纷排查等3本台账,全面澄清底子、逐件厘清诉求、跟踪推动化解。特别是针对乡镇层面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由市委市政府“两办”统一建立台账,推动市级领导带案下访、逐项攻坚,有效化解一大批“骨头案”“钉子案”。
7月以来,涟源共排查登记信访事项4982件,逐一核准信访人基本情况,逐项厘清信访诉求,分类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和办理标准。目前,已息访办结3050件,已有化解方案的1633件、正在办理的299件。
上下联动,逐个击破推“案结事了”
信访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信访工作诞生之初,就是要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上下联动抓合力攻坚。涟源按照“村(社区)为主、乡镇兜底、县域止访”分级治理要求,各村(社区)明确专人每天排查,化解一般矛盾;各乡镇信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调度,化解重点矛盾;乡镇化解不了的,由市信访联席会议专题进行研判,推动疑难案件化解。加强联席会议15个专项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市信访联席会议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本领域本行业本系统移交信访件办理工作的职责职能,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逐个击破推动“案结事了”。涟源对所有信访事项分类建立台账,逐一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后续要求:已息访的跟踪下访回访,着力提升满意度;未息访的继续下访处访,确保按期息访;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深入剖析原因、研究类访对策。根据涉访领域的不同,由市委书记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对其信访形势、信访体制机制、基层治理现状等方面开展集中研判,从源头上查找短板弱项、在落实上精准把脉开方。
同时,逐案实行“排查、交办、处访、督办、办结、问责问效”各环节全链条闭环管理,严格按照“三到位一处理”要求,压实村(社区)和驻村帮扶工作队责任,做到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针对接访事项反映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电压不稳定、安全饮水等共性问题,全面制定类案化解工作方案,将“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做到化解一个、推动解决一批。
齐抓共管,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你们真的太好了,不仅帮助解决了问题,还亲自送过来。”涟源市茅塘镇,84岁的肖奶奶高兴地从“茅塘好代表”手中接过身份证明,不断点头道谢。
近年来,茅塘镇结合关于加强基层治理模式探索的要求,聚力党建引领,探索推行“茅塘好代表”基层治理模式,以积分制管理为核心,通过广泛动员、常态服务、积分评比、表彰先进,引领全镇上下“人人争当好代表,个个都是代言人”的浓厚氛围,构建起干群协助、邻里互助、相互守望的基层发展格局,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全镇14个村(社区)已全部完善村规民约及制约措施,全镇信访件及矛盾纠纷化解满意率达到100%,安全事故发生率持续走“零”。
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涟源推动践行“浦江经验”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信访工作格局。将每周一定为全市无会日,集中开展市乡领导下访接访活动,市级领导按照AB岗配置,采用“1+3+N”模式(1名市级领导+1名市信访局干部+1名纪检监察干部+1名律师+N名信访事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下沉所联系乡镇接访。建立由分管市级领导牵头、专项领导小组协同共治的会商会审机制,强化研究分析、有效推动化解。
全市结合“严纪律、强素质、做表率、争先进”作风建设年相关要求,对群众信访反映较多推诿塞责、粗暴执法、索拿卡要等作风突出问题,精准聚焦,集中整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纠错问责、容错免责等制度,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考核评议。全面推进乡镇街道配备专职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队伍建设,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基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