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定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长篇纪实文学《从湘江到刚果河》,描写的正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非洲刚果河沿岸在中国的支持和帮助下的建设和快速发展的故事,这是一部从独特角度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历程、建设成果、建设效益、良好社会反响,并具体展示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意义和价值的优秀作品。
作品具体描写了湖南人在非洲刚果河畔的创业和发展。这些描写既让我们领略了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的特点、湖南人的风貌和情怀,加深对湖南人和湖湘文化的理解,又能让我们近距离观察非洲,特别是刚果河沿岸独特的自然状貌、发展水平、风俗民情、人文风采,从而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刚果河乃至整个非洲。
在第二章“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我们看到,在邵阳长大的蒋志群“误打误撞”到了刚果(布)后,在洪水暴发时和两位同伴勇敢地救了12位当地人,获得广泛好评,当地报纸也作了报道。后来他和女儿蒋媛一起努力,不怕任何困难和险阻,开办中湘砖厂,发展得很好,赚了不少钱。出生于平江县的向文华,2006年就到了刚果(布),在中国水电十四局承建的英布鲁水电站工作。2011年,项目竣工后,向文华选择脱离体制,离开单位,留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创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由于作为中国人杰出代表的湖南人在刚果河的杰出表现,中国人因此也在刚果河人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作品中写到刚果(布)大工部有一官员,在多年工作中与多个国家投资者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中国人的良好印象和友好态度,一次,几个法国、比利时等欧盟国家的企业负责人请他吃饭,这几个企业负责人不停地说中国的坏话。这位官员听不下去,指责那几个人捏造事实,说到激动处,一巴掌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手被玻璃划破,在医院缝了十几针。这里写的是当地人对中国人的美好印象。
作品富有创意地采用面对面采访这种独特的方式展开叙述,让人感到真实、真切、亲切。作者利用女儿、女婿在中国驻刚果(布)机构工作期间去探亲的机会,对在刚果河的湖南人广泛联系,深入采访,其间克服了各种困难,获取了第一手的真实资料。
作者做到了与被采访者感同身受、心灵相通。作品最早描写的采访是在东方红宾馆对面没有标牌的超市里引发的,超市老板姚河海听说作者是来采访湖南人在刚果河创业的情况,于是热情做东邀请十多位湖南老乡当晚到东方红宾馆聚餐,接受采访。作者到颜美中机械加工厂采访,老板颜美中既介绍了自己的创业史,又介绍了从常德来此做工的廖师傅,还介绍了当地黑人雇工福马。这里让我们近距离了解了普通的刚果河人和刚果河社会的日常。作者采访多利吉水泥厂老板张磊时,张磊介绍了自己聘请的当地劳务公司的小伙子吉桑罗。吉桑罗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他最崇拜的中国人是毛泽东和成龙,所以干脆取了个中国名字“成龙”。“成龙”家境比较富裕,张磊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家庭条件好的人一样移居法国等欧洲国家。“成龙”说他要竞选刚果(布)总统,而且一定会继续发展跟中国的友谊。这样的具体描写,既让我们了解了在刚果河的湖南人,也让我们了解了在刚果河的刚果人。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非常真切,如关于原始森林的描写、关于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等,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1号公路的多个‘第一’”一节,写中建公司修建的1号公路,要通过马永贝原始森林,马永贝原始森林横跨60多公里、纵深170多公里,生长着300余种树木,处处是深不见底的山沟和刀削笔立的崖壁,蛇虫出没,气候恶劣,是当地人想进而不敢进的危险地带。当第一批中国团队到达这里时,欧美企业投来了质疑的目光,当地居民也不相信有人能在原始森林中修出一条路来。但中建人排除万难,取得了成功。
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做到了充分个性化,所有被采访人的语言都深度切合其身份、教养和性格特点。
此外,作者在一些地方适当地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和议论。这些感慨和议论非常自然,和情节叙述、人物描写水乳交融,精辟,有深度,对读者有启发性。作品结尾有这样一段议论:“水,是梦的故乡;梦想,照亮前进的方向。刚果河两岸广袤的土地,给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广阔的舞台,他们把远行当日常,把他乡当故乡。寻梦天涯,不计九霄之遥远;心中有梦,只等霞光的召唤。”这段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促人深思、回味。
(《从湘江到刚果河》,张雨晴 著,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